素质教育应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式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在中小学学校的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任何教育改革,教学理论的创新与教学观念的改革,首先是教师观、学生观和师生关系的更新。怎样看待每个学生,教师角色如何扮演,以及怎样处理师生间的人际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考虑的实际问题。作为教师,应该摈弃落后的学生观,树立全新的学生观,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那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呢?一、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工作中,有些老师重智育轻德育,重做事轻做人,重理论轻实践。在这些教师头脑中,学生并非独立的个体,而只是片面的学习机器。以这种观念和方式培养出来人无疑会有很大的缺陷。“马加爵”式的人是教育的悲剧我们不允许这样的悲剧再次发生。因此,教师必须意识到学生是独立的完整个体这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正确出发点。而学生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缺一不可。我们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二、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师只要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就会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就会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主动探索精神,眼界开阔、思维活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三、 学生需要尊重传统的学生观认为学生年龄小,不成熟,需要教师严格管教。有的教师总是采取居高临下的态度,要求学生服从自己;有的老师动辄训斥学生、挖苦学生、惩罚学生;有的老师采取高压政策,认为这样可以管住学生。这样的师生观只有使师生关系不融洽、有隔阂、师生关系趋于紧张。在专制型教师的教育下,学生的独立人格、进取意识、探索精神以及好奇心和创造力都难得到健康发展。教育过程是师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