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 (2007-05-03 19:54:54)转 载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 初中数学新课程走进我们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已两年了,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学生以及课堂教学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已经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肯定,也越来越被学生接受和喜欢,在培养合作精神、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由于教育投入不足、班额过大、资源短缺等客观因素,以及教师对新课程新理念的理解不够、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等主观原因,导致许多时候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没有实效.现选择几个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典型现象进行透视:现象 1 学生虽然团团坐,几个人在一起,但小组里往往成为优等生的“一言堂”,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包办了其他小组成员.后果: 整个小组没有全员参与,容易挫伤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不自觉的成了陪衬,使参与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两极分化严重,失去了合作的意义.现象 2 教师在设置的合作学习环节中,没有把合作任务、要求布置清楚,加上学生合作技能欠缺,不能围绕重点积极有效地讨论,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各行其道,甚至谈论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争执、吵闹,加上班额过大,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过程失控.后果: 课堂秩序混乱,教师难以驾驭,教学活动不能正常进行,合作讨论完全失去了意义,教师对教学方式本身产生怀疑,进而排斥,又返回老路.现象 3 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要旨,片面地将小组合作理解为小组讨论,在课堂过一会儿用一次(有人听课更甚),目的只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表面气氛的热烈.后果: 小组合作只是课堂教学形式的插花点缀,教师课堂作秀的工具,完全忽视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度,是一种典型的无效学习、形式主义.现象 4 教师不管教学内容性质、难度,也不管是否有合作学习的价值,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合作完成.后果: 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要么讲闲话,要么无精打采保持沉默,不利于勤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教学的重难点淡化或遗失,教学费时多,收效微,长期下去,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现象 5 有一些疑难问题是学生通过个体学习无法解决的,很有合作讨论的必要,但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立即组织小组讨论.而讨论时教师又往往没有提供足够时间,刚一开锣,就草草收场,急于归纳总结.之所以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