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概述 一、概述 人格障碍是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并具有稳定和适应不良的性质,同时伴有自我和人际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不符合个人发展阶段和社会文化环境。 人格障碍没有明确的起病时间,不具备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过程。通常开始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甚至终生,因为其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难以矫正,仅有少数患者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障碍或灾难性经历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偏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调查结果因评定方法和调查地区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最低为 0.1%,最高为13.0%。人格障碍的危险因素包括:父母过度保护、否认拒绝型养育方式、父母关系不良、单亲家庭、被虐待。 本节根据ICD-10 和 DSM-5 对人格障碍进行讨论,两个诊断分类系统标准条目较长,基本条目和内容相近,但两者在措辞上略有差异。 ICD-10 缺乏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具体描述,并且没有给出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因此对这两种人格障碍依据DSM-5 进行描述和诊断。对于下文提到的人格障碍的亚型,通常要求存在至少3 条临床描述的特点或行为的确切证据,只有当人格的偏向或特征已达到严重界限时,才可做出诊断。成人人格障碍基本分为以下类型: 1.偏执型人格障碍 2.分裂型人格障碍 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4.边缘型人格障碍 5.表演型人格障碍 6.强迫型人格障碍 7.回避型人格障碍 8.依赖型人格障碍 9.其他特异人格障碍 10.自恋型人格障碍 11.非特指的人格障碍 12.混合型和其他人格障碍 二、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人格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生物-社会-心理学模型提出人格障碍是遗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人格障碍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度约为 0.7。有学者对 1000 名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进行全基因 组关联研究表明,其与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和抑郁障碍存在遗传重叠。 家族谱系研究发现,人格障碍遗传的发生率与血缘关系的远近成正比,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属中,血缘关系越近,人格障碍的发生率越高。同卵双生子比异卵双生子发生人格障碍的一致率更高,人格障碍患者的子女被寄养后人格障碍的发生率仍较高。 (二)脑神经发育因素 人格障碍可能存在脑功能损害,但一般没有明显的神经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