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词集序跋之传播刍议一、宋代词集序跋的作者置于作品之前的称 “序”,置于作品之后的称 “跋”,居前殿后,序跋占据了一部书最好的位置。从阅读习惯看,一册在手,读者总是会先翻看书的序跋, 而他率先关注的一定是序跋作者的名字。如果作者是社会名流或者是自己尊崇的对象, 读者自然会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这篇序跋,如果序跋作者只是一个寂寂无名之辈或者是声望不怎么好的人物,则会影响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因此人们在为一部书酝酿序跋时,一定会慎重选择作者, 以便对作品的宣传推广起积极正面的作用。杜牧《答庄充书》即云:“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①主张撰写序跋的人在学术上应该有很深的造诣,最好是为后世所宗仰的人物。杨时《杨希旦文集序》则说:“士以一言轻重,足以信今传后,惟有德者能之。”②强调写序跋者的道德品质。贺铸没有让社会名流或达官显宦给自己的集子作序,而是请“奇穷,抗脏可憎 ”的程俱写,理由是 “子好直,美恶无溢言 ”③,看重的是作序者不虚美、不隐恶的直言品质。在刊行词集的过程中, 宋人也非常重视序跋作者的选择,他们或者请名人捉刀,或者让亲朋代笔,或者干脆自己上阵,极尽所能地推介词集里的名篇佳句, 从而勾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吸引他们进一步消费词作本身。(一)自序。自序指作者创作完毕之后,对创作经过进行回顾与总结而写成的文字。 宋代词集自撰序跋有的采用叙事形式,客观地叙述创作过程与相关本事,如苏轼 《书黄泥坂词后》就只记叙与作品有关的本事,李之仪《书乐府长短句后》也只叙述创作经过,徐俯《渔父词自跋》则只交待创作背景。西方传播学家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因为这种方式让人放松, 让人觉得有趣,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将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④叙述型序跋就颇具故事性,如《书黄泥坂词后》记叙了苏轼在黄州时大醉中作此词,酒醒后遍寻不着,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翻箱倒柜复得之的过程, 跋文还记载了张耒过录一本留给苏轼,自己则持原稿而去。第二天,王晋卿向苏轼索讨墨宝,苏轼又书写此词送给他⑤。故事人物众多,情节生动曲折,富有吸引力,读者读了这篇小跋文,自然会对受到这么多人喜爱的作品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更直接的传播策略则是在序跋中作价值上的自我评判。一般而言,创作的甘苦与作品的好坏, 作者自己更有发言权, 旁人则难免隔靴搔痒,乃至客气恭维。 因此读者有时更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