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关于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调查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我们吴店一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教师角色转变及教学方式转变上都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并对初一新生进行了初步调查,得到一些经验和问题,和大家做一些简单的交流。一、我校初中语文教学的总体情况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对我校语文教学的现状基本满意。近4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语文成绩好,50%的学生认为一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语文教学是认可的,二、初中语文的堂教学情况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校对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切实落实“学、导、练”讲义实施,促使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性变化。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有30%的学生欢迎“同学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有49.8%的学生对“活动研究”型的教学感兴趣。这正是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要求。三、作为农村乡镇初级中学,语文教育信息相对闭塞,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依然影响着新课标的切实落实,这与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课改之间必然存在一些客观上和主观方面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研究。(一)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不同步发展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工具性是着眼于形式,人文性则侧重它的内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其实十分明白。但在新课改的热烈呼声中,不少教师往往会矫枉过正,抛开工具性而片面强调人文性,忽视了“语文”的掌握与运用。事实上,人文教育游离于语文之外的“热闹教学”和只追求知识、技能、技巧而舍弃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思想的呆板工具化教学都是片面的。我们应准确把握语文课程这两性统一的基本特点,根据篇章、学生、学校等各自的特色各有侧重又二者兼顾,科学地组织语文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既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充分展示人类文化的无穷魅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的基本知识,探究语文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生语文能力,由此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1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应在提高学生理解和语言能力的同时,注意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二)、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平衡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行为的定位不应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事实上,初中现在不少所谓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着课堂。“满堂说”“满堂问”“满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错”(因为要鼓励!)要么是不置可否不过问。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改理念。从学生发展规律来说,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实际能力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教师的专业地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的平等。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如果我们不正视广大农村学生的现状,为课改批上华而不实的外衣,为了强调学生的自主而使教学流于空洞的形式,只会耽误学生!教师应是开启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活动大门的那把金钥匙;应是为了学生顺利学习作出示范,提供帮助的引路人;应是高屋建瓴,无疑处生疑,有疑处点拨,平淡处升华的指引者。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高效低耗”。(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能和传统教学手段相得益彰许多初中也基本配备了多媒体教学的相关设备,多媒体教学如果运用恰当,对于扩大课堂容量,活泼课堂氛围,方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