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燃烧与灭火》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 四、教学用具: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 【引言】请一位学生用放大镜把太阳光聚焦的热量集中在火柴头上,引发火柴燃烧。(如果是阴天就用放录像来演示给学生看) 当你听到“火”这个字眼时,你会想到“火”是什么呢?火是燃烧的结果吗? 指导学生实验。证明物质燃烧时三条件缺一不可。并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分组实验,交流实验结论。实验一 器材:酒精灯,坩埚钳,蘸水小棉球,酒精棉球。 操作过程:分别将蘸有酒精、水的小棉球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蘸水的棉花未燃烧,酒精棉球开始燃烧。结论:只有可燃物才能燃烧。 实验二 器材:小蜡烛,玻璃杯。 操作过程:用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待其将要熄灭时拿开玻璃杯,反复几次。 现象:蜡烛火焰在玻璃杯下将要熄灭。拿开杯子后重新旺起来,如果不拿开杯子,便会完全熄灭。 结论:可燃物燃烧必须在氧气存在。 实验三 器材:坩埚钳,酒精灯,小木条,小煤块。 操作过程:分别将小木块和小煤块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哪一个更容易被点燃。现象:小木条更容易被点燃。结论:可燃物必须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重点讲述]: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升高,也不能降低。不同物质的着火点不同,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左右,意味着放在手心里,就会燃烧;而红磷的着火点超过了 200℃。 [课堂小结]: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学生回答) (1)物质具有可燃性;(2)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情境应用,分析灭火原理。(1)屏幕展示:燃着的蜡烛。学生讨论:蜡烛为什么会被吹灭。 学生结论:吹气时,空气流动,带走了大量的热,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 (2)屏幕展示:扑灭着火的油锅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