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级阅读教学策略 一、从情节归纳人物性格 以写人为主的课文,通常是在具体的情节中,隐含着人物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先组织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描写人物的具体情节,然后通过捕捉情节中某些关键词、句,充分感受人物当时当场的表现,最后将不同学生从不同情节中感受到的理解进行概括、整合,从中归纳完整的人物性格。就像《“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人教版第十册)一文,就可从品读王熙凤的多处情节语言,具体品读“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和王熙凤赞美林黛玉的一段及最后王熙凤说的一段话。在一一品读这些语句后,引导学生试着从中归纳出王熙凤热情大方、泼辣张狂的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可以让学生亲历由言语细节到人物性格的归纳全过程,不但能对阅读结论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能逐渐形成由细节到整体的独立阅读能力。 二、觅细节归纳事物特点 对于描写事物的文章如《长城》(人教版第七册)、《白杨》(人教版第十册)等,则可从文字细节描写中归纳出事物的特点。先让学生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长城的语句: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2)“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引导学生在仔细品味这些语句后,体会包含其中的要点。再将这些来自多个学生的不同感悟进行梳理、筛选、整合,归纳出文中长城高大坚固的特点。 三、用归纳的思维发现规律 存在于文中的构词特点、描写方法和写作特色以及多篇文本间的表现主题等,都需要学生经历由个体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规律的发现和知识的内化。 1.发现字词的组合结构。仔细研读文本能发现作者选用词语时的组合结构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从中自主地发现它们的构词特点,进而归纳出相同的组合结构,以实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获得真正的学习收获。如《火烧云》(四上册第 4 课)中有许多描写火烧云颜色的词“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萄葡灰、茄子紫”等。课堂中便可以让学生先划出这些词语,然后将其投影于屏幕上,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后进行分类,进而发现其中的构词特点。当学生经历这样由点到面的归纳性的阅读行为后,他们对这些词语的组合结构熟记于心,就能由此联想到生活中相似的词汇“绿油油、半黑半白、柠檬黄”等等,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发现句段的描写方法。课文作者在进行句段描写时,通常会采用较为相似的方法。这个知识点便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