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聚焦第一职责开展日常监督的调研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强调,做实做细监督职责,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把日常监督实实在在做起来、做到位,形成监督与接受监督浓厚氛围和良好习惯。近日,XX省XX市纪委监委,就如何履行好监督第一职责,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进行了调研。实践成效优化监督结构,厘清监督尺度,增强监督凝聚力。针对监察体制改革后,监督职责、对象、内容和方式的重大调整,在加强审查调查专业化的同时,着力强化监督力量优化组合。进一步明确了党风政风监督室、执纪监督室和案件监督管理室的职责定位和各自分工。成立执纪监督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党风政风监督室统筹协调,纪律监督、派驻监督协同监督的体系。建立派驻机构协作组机制,将市纪委监委派驻机构划分为若干协作组,由相关纪委常委(监委委员)和执纪监督室负责联系,领导调动派驻机构发挥“探头”作用。赋予执纪监督室初核权,对联系地区和部门发生的涉嫌违纪违法行为可以进行初步核实,对作风类、责任追究类案件初核后,需要立案的,按照规定办理手续后开展调查。健全监督机制,贯通监督维度,增强监督协同力。明确执纪监督室的职责权限、方式手段、工作机制,着力在日常监督、长期监督上实现突破。对日常监督的工作原则、监督对象、监督内容进行界定,规定执纪监督室可以采取列席会议、谈话函询、专项检查、协助巡察、以案促改等十二种日常监督方式,对执纪监督工作可使用的手段、权限及程序进行了规范。同时,健全完善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察监督的衔接机制。理清执纪监督室和派驻机构的监督重点和手段措施,执纪监督室通过牵头主办、分办督办、提级办理、交叉检查等方式,形成机关、派驻机构监督“一体运行”;研究制定《纪委监委巡察成果运用实施办法》《执纪监督、派驻监督与巡察监督协作办法》,把协助巡察、督促整改作为日常监督的重要内容。第1页共4页突出监督重点,提高监督精度,增强监督穿透力。把严明政治纪律作为监督的首要任务,各执纪监督室对联系地区和部门贯彻落实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等情况经常开展监督检查。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央巡视反馈整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开展监督。主动下沉联系地区、部门和单位进行蹲点调研,开展常态化精准监督,了解情况,发现问题,掌握政治生态和“关键少数”的情况,及时提醒教育。通过日常线索处置、开展谈话函询、参与责任制考核、正风肃纪检查,对班子运行情况、两个责任落实情况和政治生态进行研判。存在问题监督理念还需再转变。日常监督还存在认识不到位、转变不及时的问题,与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虽然我们把严明政治纪律作为日常监督的首要任务,但有效的监督方法还不多,监督的力度还不够。少数执纪监督室人员仍存在“以案件论英雄”的思维,离开问题线索处置、离开办案不会监督;有的认为日常监督过于宽泛,成绩不易量化、不好评价,思想上不太重视。监督方法还需再完善。监察体制改革以来,对日常监督工作进行了一些探索,明确了十二种监督方法,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常用的也就局限在列席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民主生活会、进行函询谈话、开展正风肃纪检查等少数几项措施,日常监督的常态化、近距离、可视化效果还不明显。如,要求执纪监督室在日常监督中,正确处理“树木”与“森林”的关系,但如何把握研判联系地区和部门的政治生态,缺少统一的研判标准。监督力量还需再聚合。在强化日常监督执纪工作中,重视统筹推进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和巡察监督,实现监督最大公约数。但是监督力量的联动性、协同性还不强,衔接还不够顺畅,尚未形成系统部署、集中统筹的工作格局。如,执纪监督室对巡察反馈意见整改督促成效还不够明显;执纪监督与派驻监督在工作联系、统筹协调等方面还不够有力,缺少“深度合作”。第2页共4页监督能力还需再提升。一些纪检监察干部还不能完全适应监察体制改革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离“政治过硬、本领高强、作风优良”的要求还有差距。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