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竞赛辅导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一、分子间作用力1、极性分子与非极性分子每个分子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但对每一种电荷量来说,都可设想一个集中点,称“电荷中心”。在任何一个分子中都可以找到一个正电荷中心和一个负电荷中心。⑴ 极性分子:若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互重合的分子叫极性分子。⑵ 非极性分子:若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互重合的分子叫非极性分子。⑶ 在简单双原子分子中,如果是两个相同的原子,由于电负性相同,两原子所形成的化学键为非极性键,这种分子是非极性分子。如果两个原子不相同,其电负性不等,所形成的化学键为极性键,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这种分子就为极性分子。⑷ 复杂的多原子分子来说,若组成的原子相同(如 S8、P4等),原子间的化学键一定是非极性键,这种分子是非极性分子(O3除外,它有微弱的极性)。如果组成的原子不相同(如 CH4、SO2、CO2等),其分子的极性不仅取决于元素的电负性(或键的极性),而且还决定于分子的空间构型。如CO2是非极性分子,SO2是极性分子。2、分子偶极矩(μ):衡量分子极性的大小⑴μ=q.d d 为偶极长(正负电重心之间的距离),d 为正负电荷中心上的电荷量,μ 可用实验测定,单位是库·米(C·m)。⑵ 应用:① 若某分子 μ=O 则为非极性分子,μ≠0 为极性分子。μ 越大,极性越强,因此可用 μ 比较分子极性的强弱。如 μHCl = 3.50×10-30 C·m,μH2O = 6.14×10-30 C·m② 用 μ 验证或判断某些分子的几何构型。如 NH3和 BeCl3都是四原子分子。μNH3 = 4.94×10-30 C·m,μBeCl3 = 0 C·m,说明 NH3是极性分子为三角锥形,BeCl3为非极性分子为平面三角形的构型。⑶ 诱导偶极和瞬间偶极① 诱导偶极:外电场影响下所产生的偶极② 瞬间偶极: 在某一瞬间,分子的正电荷重心和负电荷重心会发生不重合现象,这时所产生的偶极3.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力)化学键的结合能一般在 1.0 10 2 kJ · mol-1 数量级,而分子间力的能量只有几个 kJ · mol-1 。 用心 爱心 专心 115 号编辑⑴ 取向力:极性分子之间的永久偶极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力。它仅存在于极性分子之间。【注意】取向力的本质是静电作用。分子的极性越大,取向力越大;温度越高,取向力越小。⑵ 诱导力:诱导偶极同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间的作用力 极性分子作为电场,使非极性分子产生诱导偶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