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检测(四)(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解析 从材料“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生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故答案为 A 项。B、C 项只有“内审”,看不出“外察”,D 项是“外察”的结果,但看不出“内审”,B、C、D 项不能反映“兼收众长”的含义。答案 A2.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上演讲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这体现了他主张(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 D.新三民主义解析 孙中山强调即使汉人做君主,也要通过革命根除它,而民族主义强调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 A 项错误;民权主义强调通过政治革命,彻底根除君主专制制度,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民生主义解决的是人们的生活和社会进步的问题,故 C 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过于宽泛,故 D 项错误。答案 B3.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 500 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 4 200 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对于上述材料的探究,说法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B.三民主义在当时已经深入人心C.三民主义在当时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D.辛亥革命的最终目的已经实现解析 “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说明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革命,三民主义也并未深入人心,A、B 两项错误。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史实。由材料信息可知,当时三民主义成为一股社会思潮,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故 C 项符合题意。答案 C4.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A.加快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B.推动国民大革命的开展C.促使新民主主义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