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生活的变迁》单元检测题 新人教版必修 2(含解析)(时间:45 分钟 分值: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 工业文明的影响C.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 “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是鸦片战争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答案 B2.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的理解。崇尚西装,不过是一时的风气,说明西装流行时间不会太久,传统的中国服饰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答案 B3.光绪帝的英语老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B.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C.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 B 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答案 B4.1913 年 1 月,《大公报》有文章描述当时女性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的现象:“于是有所谓女子北伐军,女子敢死队,有所谓女子同盟会,女子参政团,女子自由党。”这种现象反映了( )。A.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 B.救亡图存的历史潮流C.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 D.婚姻自主的社会风尚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解析材料的能力,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材料信息体现了女性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活跃程度,说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这是自由平等的时代诉求造成的。答案 A5. 中国近代史上,上海许多商家曾把招牌中的“满”字改成了“新”字,如“满汉首饰” 、“满汉茶食”等改成了“新汉首饰”、“新汉茶食”,这主要是缘于( )。A.维新变法的兴起 B.辛亥革命的进行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D.五四运动的爆发解析 辛亥革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