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讲 中国历史人物评说A 组 基础过关题组非选择题1.(2017 江苏四市二模)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历时八年战争,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安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摘编自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 1670 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善良,诫匿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摘编自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 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 45 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摘编自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3 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4 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3 分)答案 (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2 分)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任答 1 点,1 分)(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任答 3 点,3 分)特点:德法并重。(1 分)(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3 分)2.(2019 江苏宿迁模拟)在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孙中山及甘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实现了两个半世纪以来民族主义革命传统的梦想,而且还超越了狭隘的种族诉求,将政权从清朝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1925 年 3 月,孙中山抱憾而逝,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但孙为进步奠定了基础,其追随者得以在此基础上继其遗业。——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材料二 甘地把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