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检测(十二)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5 分钟 满分:60 分)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1.(2019·海门调研)清人秦荣光《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 )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解析:选 D “踏车”是灌溉工具,不是交通工具,故 A 项错误;“踏车”是利用人力抗旱,故 B 项错误;利用“踏车”抗旱,说明农业没有摆脱自然的束缚,故 C 项错误;清朝时还使用三国时期的灌溉工具“踏车”,说明灌溉工具没有突破性发展,故 D 项正确。2.《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自然经济正式形成 B.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C.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解析:选 B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出现“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的现象,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动力和工具革新。故答案为 B 项。3.(2019·扬州质检)汉代画像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 )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 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 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 B 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 ,故 B 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属于经济模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属于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故 D 项错误。4.(2019·常熟调研)“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诗中所咏工具( )A.是农业播种技术的革新B.有利于增加汉代的粮食产量C.利用水力提高灌溉效率D.适应了不同地区的灌溉要求解析:选 C 根据“救汝旱岁苦”“甘泽高下普”和“但看翠浪舞”等信息分析,“大法轮”是指筒车,具有灌溉功能,故 C 项正确。5.甲骨文中有田、畴、禾、穑、麦等字,又有酒、鬯(音同畅,香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