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5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精确预测·命题前瞻1.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 ) 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 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 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解析】选 D。材料中“敬德保民”“明德慎罚”体现西周崇尚德政、慎用刑罚、以民为本的思想,注重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是孔子的仁爱思想,体现了对和谐社会关系的追求,故 D 正确;儒家伦理道德始于春秋时期,A 错误;材料中西周先王的“敬德保民”“明德慎罚”是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出发,并非强调个人道德修养,B 错误;材料中体现的是德政和仁爱思想,并非仁政思想,C 错误。2.晋文公邀周天子参加践土会盟,《春秋》记之为“天王(天子)狩(视察)于河阳”;臣杀君,子杀父,《春秋》一律写成“弑君”“弑父”,反之,杀掉乱臣贼子则一律写作“诛”。这种写法,被称为“春秋笔法”。由此可见“春秋笔法” ( ) A.注重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B.表达对礼乐秩序的倡导 C.强调对社会变革的赞赏 D.寄寓对中央集权的诉求【解析】选 B。题干中的“春秋笔法”对“杀”的不同表现方式,体现了孔子希望重塑西周的礼乐制度,故选 B;题干不是评价历史人物,排除 A;孔子是保守主义者,反对过激的社会变革,排除 C;中央集权是法家的政治诉求,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排除 D。3.与孟子“民贵君轻”的君民关系思想不同,荀子力主“尊君爱民”,主张“性本恶”,需要外力教化。这反映出当时( )A.儒家民本思想得以丰富B.君权神授思想遭到批判C.君民平等成为儒家共识D.法家思想为儒家所接受【解析】选 A。荀子强调通过礼法并用加强对民众的教化,同时注重爱民,是民本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故选 A;汉代董仲舒将君权神授的思想融入儒家学说中,排除 B;荀子提倡礼法并用,强调社会秩序,君民平等是不可能的,排除 C;荀子思想体现了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思想的融合,不等同于法家思想被儒家接受,排除 D。4.由孔子到孟子,“孝”的内涵由家庭、道德伦理慢慢走向政治、道德二重化。孝道与治道开始慢慢地融合,并成为历代帝王和圣贤们追求的最高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孝”由家庭推向社会,把个人的伦理道德升华为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 ( )A.儒家理想化的治国追求B.儒家思想成为了专制统治的工具 C.追求个人品德的重要性D.统治者提高个人修养以治理天下【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