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孟子的生平与思想 课时 第一节(总 节) 教学目标 1.回忆原来学过的《孟子》选段,为学习本课程打下基础。 2.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孟子》一书的概况。 重、难点 【重点】了解孟子的生平经历和《孟子》一书的概况。 【难点】了解孟子的游说经历和教育经历。 教学方法 旧知回顾—教师简介—学生了解 教学过程(知识线索及师生互动交流) 教学札记 一、导入新课 儒家学说是孔子创立的,但是到了诸子百家激烈争鸣的战国时代,将儒家学说加以继承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是孟子。有了孟子,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才在后世绽放出绚丽的光彩。所以,孔子的学说流传后世,孟子功不可没。 齐鲁大地,是出圣人的地方,孟子的家乡距离孔子的家乡不太远。让我们回到两千三百多年前,去了解孟子。 二、 孟子的生平 孟子(约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百家争鸣高潮中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经孟子而发扬光大,长期影响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 据东汉赵岐《题辞》所记。孟子是“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相关孟子的故事中,大多只见其母,不见其父,所以多数人认为孟子早年丧父。 孟子从小立志学儒习礼,十五岁左右,他入学读书,后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大约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孟子在邹鲁一带收徒讲学,门生约有数百人。 孟子生活的时代,各国诸侯都在设法保存自己,扩张势力,最盛行的学术是兵家、法家和纵横家。面对诸侯之间的非正义战争,大约四十多岁时,孟子怀着救民于水火的美好愿望,肩负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仁政。他曾游说于梁(魏)、齐、宋、滕、鲁等国,但仁政理想未能实现。 孟子四十三岁时第一次出国,到了齐国临淄稷下学宫。那时齐威王在位,孟子不甚得志,拒绝了齐威王所馈赠的兼金一百镒。 齐威王三十年,宋王偃称王,要施行仁政,孟子到了宋国。但是宋王偃身边不贤者多,仁政难以推行。孟子就接受馈赠七十镒而离开了。 孟子回到邹国,与邹穆公问答。因为孟子言语率直,邹穆公停止馈赠,使孟子绝粮。 不久,鲁平公即位,打算让孟子的学生乐克正为政,孟子便到了鲁国。但因为有人阻挠,孟子在鲁国未能得志。 滕文公嗣位后,孟子到了滕国。滕国太小,孟子难以有所作为,就到了梁(魏)国。这是孟子已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