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的比热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的第三节。是学生学习了内能、热传递、热量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比热容概念的建立是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机械能和内能》这一章中具有“承接 ”的作用。二、设计思想比热容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是重点又是难点。 所以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不同物质的吸、放热本领”作为一个完整探究过程要求学生形成清晰的比热容知识。本节在设计时根据新课标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运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情引趣;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考虑到比热容这一节的容量较大,可以将热量的计算放到下一节中进行教学。三、学情分析1、学生好奇心强,有求知欲望,但动手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相对薄弱。2、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知识的应用水平不够,举一反三的能力也不够。四、教法和学法教法: 本节课围绕着 “问题 — 讨论 — 探究 — 验证 — 应用 ”的思路展开, 教师适时启发、 参与讨论,引导学生经过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学法: 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了解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 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比热容的概念;(2)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吸、放热本领的物理量;(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4)会进行物体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能力目标:(1)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设计、进行实验,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情感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2)通过对比热容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规律,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比热容的概念,单位和物理意义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运用比热容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七、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天平、秒表、温度计、水和沙子、烧杯、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火柴、玻璃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