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目标① 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② 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③ 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① 朗读、背诵。② 理解故事的寓意。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① 搜集作者有关生平思想材料。② 熟读课文,疏通文字。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曾学过郭沫若先生的诗歌《天上的街市》,它借助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表达了作者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桃花源记》,它的创作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与《天上的街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学习,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二、检查预习① 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发言的形式进行交流。教师注意引导并最后集中归纳:陶渊明,名陶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少年有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他生活的年代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他有志不得伸展,曾做过几任地方小官,时间都不长,后因不愿束缚自己过官场生活,任彭泽令仅八十几天便愤然离去,并作《归去来兮辞》借以明志。自此归隐田居,躬耕僻野,一生虽穷困潦倒,却矢志不移,63岁死于贫病。他长于诗文辞赋,作品传世不少,其优秀作品多表现田园生活,隐喻着对统治者的憎恶和不与为伍的骨气,但有的也反映了乐天知命,消极遁世的思想。《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② 识记生字豁然开朗 俨然 阡陌 垂髫 诣太守 刘子骥三、整体感知① 范读课文由老师朗读,也可指名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分段朗读,要求大家认真欣赏并适当做出朗读评价。② 默读课文,疏通文义要求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或课堂问答。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重点提示并讲解:芳草鲜美 渔人甚异之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 阡陌交通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教师可适当给学生讲解词语古今义不同的现象,如“鲜美”、“交通”等都是一字一义,与现代汉语的合成词不同;可以提及词类活用现象,如“异”等,但不必细讲,让学生能根据上下文理解其义即可。最好能结合学生已学知识,激发兴趣,温故知新,如“渔人甚异之”,可结合《伤仲永》中“父异焉”、“邑人奇之”,让学生联想体会、加深理解。③ 把握叙事线索和故事情节分组讨论,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全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