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 语文 高段阅读感悟 演绎文本——《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与反思十堰市房县红塔镇高碑小学 王华英 朋友易得,知己难求;伯牙子期,千古佳话。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本文是一篇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的朗读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片断一: (课伊始)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个简单的游戏,我说一个词语看谁照我的样子说得多:杨柳依依(争先恐后)。 生:凉风习习 生:白云悠悠生:流水淙淙……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炊烟袅袅、春雨绵绵、明月皎皎、白雪皑皑、清风徐徐。生齐读。反思:初看起来,这只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其实,这样一个文字游戏,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教学的展开,又达到积累的目的,丰富学生的语言,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的说话训练也铺好了路。并且导入部分将词语积累的环节快速过渡到学文中来,拉近了文本,使学生快速进入课文学习中来。片断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3.指名一句一句地读,学生评议停顿是否得当,师相机指导。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生画出节奏。5.齐读。重点指导“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反思:这是小学阶段的第二篇文言文,比起第一篇——五年级时学过的《杨氏之子》来讲,长些,难些。对于小学生来讲,学习文言文应该说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学生要想很好地理解感悟,必须进行反复的朗读,要读正确,读流利。在初读时,我就设计了 5 次朗读,每一次朗读的目的不同,由读准到读出节奏,正确的停顿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鉴于学生有一点古文基础,故先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看该怎么读,老师再介入,加以指导,先学后教,有针对性地指导,既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又锻炼了学生的能力。片断 3:(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