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和十年读后感 初次听说仇和是之前报纸上一则关于《昆明某副局长听讲座时打瞌睡被勒令辞职》新闻,新闻中他那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让我震惊。之后通过报纸,新闻对仇和富有争议的改革措施,后来居上的改革成果,身体力行的工作作风,严于吏治的管理风格等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读了此书,让我对仇和,对仇和现象都有了更全面,更真实,更深刻的了解并对仇和也从原来的怀疑到肯定,从猜测到震撼。仇和开创了中国政坛上诸多第一。第一个实行干部公推公选制度;第一个推行乡镇党委书记直选制度;第一个实施小城镇改造;第一个推出“限桌令”约束“人情消费”;第一个动员全民招商;第一个把医院、学校进行民营化改造。但这些改革措施,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得罪了一些人,有人说,如果当时没有新华社江苏分社的李志勇,在内参的上报中对仇和在性质上的重新界定,也许仇和不会有今天;如果没有 XX 市委、XX 省委高层的肯定,也许仇和不会有今天,如果中共中央确实要查处仇和,仇和也不会有今天。 仇和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合上书本我在想,仇和能够出现,能够放手改革,能够改革成功,特别是在一个很欠发达地区,在一个所谓“民风败坏,政府瘫痪”、当地人说“神仙来了也不行”的地区能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时代选择了仇和,仇和顺应了时代,常言道,时势造英雄,改革大潮中,时代的发展需要仇和这样一个敢于先去吃螃蟹的人。第二是当时沐迁市委及 XX 省委高层对改革的重视。当时回良玉主政江苏时就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的支持改革者,探索者”。第三是他本人的能力和素质过得硬。如果是块普通石头,再怎么样也成不了金子。仇和文学底蕴深厚,在农村当报社通讯员时他就经常投稿赚稿块赚外块,而且稿子经常是屡投屡中。长期扎根农村,这些都造就了他丰富的阅历和经验,而且他敢于突破框架的这种魄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最后是他身体力行,严于律己,廉洁从政等优良的作风,得到了群众的支持。他的措施得民心,顺民意,赢得了民心。书中有一段谈到了他无偿征用劳动力修第 1 页 共 12 页路,一年无偿征用了 100 万多个工时。这放在哪个地方,恐怕都很难成功,更不用说在当时沐阳这个“民风败坏”的落后地方了。 拜读此书,下面谈一下几点小小的感悟: 第一个感悟是“仇和精神”对我是一种激励。《仇和十年》这本书里有一个章节说到仇和不管工作多忙,睡觉前必需读完 40 页书,而对我来说,当初读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