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1 牟玉均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2关于作者: 戴望舒( 1905——1950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 1924 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 1925 年转入复旦大学法文班, 1928 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 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 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 1928 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3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4关于背景: 《雨巷》发表在 1928 年的《小说月报》上, 1926 年,作者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时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积极宣传革命,散发张贴传单,鼓动工人罢工,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 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对革命者进行大肆屠杀与追捕。 在当时血雨腥风的年代里,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转入低潮。戴望舒和当时的一部分知识青年一样感受到了大革命失败后理想幻灭的痛苦。心头沉重的忧郁和极度的苦闷,使他写下了这首诗。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5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 年 3 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 / 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6关于学习目标::学习从意象文化的角度,体会诗歌的意象美与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7探究意象文化,感悟诗情 《论诗零札》:“可以在‘旧的事物’中寻找新的诗情,用‘旧的古典’来表现心的情绪。”03/09/25做教育思想的激荡者8分组讨论:诗歌《雨巷》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哪些意象有着江南地域的文化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