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春季学期小学数学《认识人民币》评析 新州一小 黄彩兰对新州一小一(2)班凌丽萍老师新授的数学课《认识人民币》的评析如下: 评析:通过情境使学生在模拟使用人民币过程中,进行各种面值人民币的兑换,感知元、角、分不同的面值。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教材特点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了以人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重视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作用,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之上,即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人民币,并适当地进行爱护人民币,做事有条理等德育渗透,环环相扣,衔接自然。 导语部分的设计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认识大面额人民币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细致观察人民币上有什么,呈现出生活中不留意的,概括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归纳一些方法来认识不熟悉的人民币,丰富多种识别方法。 在认识小面额这一环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性,根据捕捉到的规律性的东西,以便让学生自主学习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了人民币,接下来就是如何应用人民币。在本节课中,让孩子了解人民币一些简单的互换,从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个环节中,将数学知识包装在创设的生活情境中,充分体现了用数学的思想。 模拟购物这一环节,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小课堂”中体验大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是与现实密切相关的,学生从现实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 但是在新课的引入未能充分地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老师的教学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迁移,符合认知律,但老师“扶着”学生走,没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学中,老师在处理 1“圆”而不是 1“元”时,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自主调查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意识一、关注知识储备——铺设台阶,拾级而上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储备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恰如铺设台阶,让学生拾级而上。 在认识人民币阶段的设计初步完成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1.先出示几张孩子熟悉的人民币。 2.充分观察。 3.总结识别方法。 4.用喜欢的方法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二、关注思维发展——合作求异,独巨匠心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