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十六届六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样的社会问题作为党中央全会的主要议程,是过去历次全会所未曾有过的,它传递着一条极其重要的政治信息:六中全会将把促进和维护社会和谐向前推进一大步。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振兴民族的伟大事业中,对道路的把握更加清醒、更加理性、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 一、突出和谐社会的地位是党对当代中国的准确把握 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党对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使中华民族振兴的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更加清晰和准确。 突出和谐社会的地位,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的认识深化,反映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十六大以来,我党认识到不仅要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还要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这四位一体,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突出和谐社会地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内在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完成党提出的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正处于国内矛盾凸现时期。这就需要新的治国理政思路,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突出和谐社会地位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社会和谐历来是人类追求的理想境界。而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要求更高,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属性。 二、十六届六中全会传递的新的主要精神 (一)新理念:和谐社会观: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把社会问题作为主要议题。“和谐”理念已渗透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人本观: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第 1 页 共 3 页社会建设的最高价值理念。公平观:维护社会公平是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社会和谐的现实需要。荣辱观:荣辱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观:要树立和平、和睦、和谐观念,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二)新思路。六中全会将构建和谐社会问题提到全党全体人民面前,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合力共建的总动员,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三)新高度。六中全会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超出目前党章中的相关表述,这是一个前所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