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概述 1、 机体功能与环境 (1 ) 体液与内环境的概念 动物体内所含的液体统称为体液,约占体重的 60%,大部分体液约 2/3 存在于细胞内,称为细胞内液,还有 1/3 存在于细胞外称为细胞外液。 由于体内几乎所有细胞都生活在细胞外液这样一个稳定而特殊的环境中,将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 ) 稳态的概念 内环境化学成分和生理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生理学现象称之为稳态。 2、 机体功能的调节 (1 ) 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是最主要的一种调节形式,它的基本过程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体液调节机体内某种特定的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某些具有信息传递功能的化学物质,经体液途径运送到特殊的靶组织、细胞,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对把组织细胞活动进行的调节。 自身调节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机体器官、细胞的功能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2 )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 反射(Reflex )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反射弧是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也叫反射通路,由 5 部分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反射中枢、传出神经纤维、效应器。 二 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到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有时也称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产生机制:细胞内外 K+的不均衡分布和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 K+的通透性是细胞在静息状态下保持极化状态的基础。静息状态下,膜内的 K+浓度远高于膜外,且此时膜对的 K+通透性高,结果以易化扩散的形式移向膜外,但带负电荷的大分子蛋白不能通过膜而留在膜内。故随着 K+的移出,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当 K+外移造成的电场力足以对抗 K+继续外移时,膜内外不再有的 K+净移动,此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即为静息电位。因此,静息电位是的 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主要是 K+外流所致。 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的变化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细胞兴奋的标志。产生机制:细胞受到刺激后,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 Na+的通透性突然增大,膜外高浓度的 Na+在膜内负电位的吸引下以易化扩散的方式迅速内流,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迅速降低。由于膜外 Na+具有较高的浓度势能,当膜电位减小到 0 时仍可继续内移转为正电位直至膜内正电位足以阻止 Na+内移为至,此时的电位即为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