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90 年代以来,随着Internet 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国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信息化已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实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保证,并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信息化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其中农村信息化问题不仅是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消灭贫困,也是奔向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纵观整个农村信息化进程,我们会发现,在中国,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滞后的,生活仍是较贫困的,因此,如何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已成了当今政府的一件大事。 我国引进“信息化”的概念是在 20 世纪80 年代,落后于欧美等国大约 20 年。早期农村信息化建设表现在 20 世纪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计算机应用于农业生产,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又相继建立一批农林数据库。而农村信息化产业的起步更晚,与欧美等国的差距更大。现在城市的许多小学生都习惯上网获取信息,但这种方式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还是十分遥远的梦想。这里不仅有难以承受的电脑价格和上网费用,有文化水平的限制,也有传统思维定势的羁绊。必须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搭造不同层次的传播平台,促使信息化能下乡,能进村,能人户,能让广大农民大量、廉价地获取有效信息。 “农业信息它包括农业资源信息(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农业区划等)、农业政策信息(国家法律法规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等)、农业生产信息、农业教育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经济信息、农业人才信息、农业推广管理信息等诸多方面。 因此,如何促进和推广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如何使农民在 21 世纪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飞跃?我将从三个方面分别描述和分析农村信息化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一、 农村信息化现状报告 我国是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全国约 13亿人口中有 74471 万是乡村人口,占 57.01% ,城镇人口只有 56157 万,占的42.99%,〔1〕城乡人口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农业基础脆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是我国经济结构中最突出的矛盾。2005 年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12.4%、47.3%和 40.3%,〔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或农业强国。2003 年全国农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是 1:3.23,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人口比率大,农村现代化水平低,农民收入低,城乡差距大,医疗卫生条件差是我国目前农村的现状。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