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进粮功区建设的调研报告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是我市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一大创举。“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市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全力推进粮功区建设,在初步建成80万亩粮功区的基础上,着重对市级45万亩粮功区进行标准化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标准化建设粮食生产条件进一步提升,粮食增产增效逐步显现,得到了广大农民认可和支持。根据农业局统一部署,本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期间县级粮功区提升、粮功区有效管护及防止粮功区“非粮化”倾向等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现状(一)基本情况经过20XX-20XX年连续三年的第一轮粮功区建设,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3亿元,共建成市、县两级粮功区412个、面积80.08万亩,涉及9个县(市)、区共92个乡镇,其中市级粮功区137个、面积47.6万亩,县级功能区279个、面积32.48万亩。全市粮功区面积占全市晚稻总面积的75.5%(按20XX年全市晚稻面积106万亩计算)。20XX年起实施45万亩市级粮功区全面提升,即粮功区标准化建设,涉及8个县(市)、区共65个乡镇,总投资超过5亿元。同时,开发了xx市粮功区信息管理系统,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调研由市种植业管理总站统一部署,全市按各地县级粮功区总面积10%左右,且选择基础设施较好、一般和较差分别占30%、40%和30%的大致比例进行全面调研。实际调研县级粮功区53个、面积3.86万亩,分别占县级功能区总个数和总面积的19.3%和11.9%。(二)取得的主要成效通过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粮功区内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产设施更加完备、土壤更加肥沃、品种更加优良、技术更加先进、机制更加灵活、社会化服务更加健全,大大增强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具体表现:1、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粮功区标准化建设是对粮功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提升,按能正常使用10年的高标准大力新第1页共6页建沟、渠、路及配套设施,进一步夯实粮功区农田基础设施,有效地增强了粮功区的防灾抗灾能力。据统计,20XX-20XX年全市粮功区标准化建设项目新建“三面光”排水沟46.24万米、改造2.62万米,新建“三面光”进水渠40.49万米、改造1.82万米,新建砂石机耕路16.53万米、改造5.08万米、硬化9.41万米,新建农机坡道9143个。在20XX年我市遭遇“海葵”正面袭击、20XX年遭遇历史罕见高温干旱和“菲特”强台风的情况下,粮功区排灌设施发挥了极为重要作用。在大灾之年,稻田排涝迅速、旱情最轻,粮食生产仍取得较好产量,20XX年、20XX年全市单季晚稻平均亩产仍高达509公斤、465公斤。2、生产条件得到全面提升。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功能区内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等农机具补贴力度,加强机埠、泵站修建和河道疏浚等水利设施建设,加快组建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积极推行“五统一”服务,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设施装备和服务水平。据统计,25.4万亩标准化建设项目区拥有各类粮食(粮机)专业服务组织180余家,配备各类农机具5000多台(套),实现了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土地流转率超过65%,远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程机械化率普遍在95%以上,其中机耕、机收率达100%,远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粮食增产增效作用日益显现。通过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粮功区内粮食产量明显高于全市平均产量,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充分显示了我市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的增产增效作用。如20XX年江北慈城和余姚马渚两个粮功区万亩片早稻实测平均亩产达476.1公斤和478.3公斤,较全市平均亩产438公斤,增幅8.7%和9.2%;全省7项粮食高产吉尼斯有6项诞生在我市粮功区内。20XX年全市粮功区内有36个300亩以上粮食高产示范方达到“双千”目标,平均亩产1114.3公斤;14个农业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总面积18.3万亩,平均产量484.4公斤,比全市平均高45.8公斤,增幅达10.4%,平均每亩增加农民收入155.7元。尤其是20XX年鄞州洞桥粮功区内单季稻示范方,最高田块亩产达1014.3公斤,百亩方亩产达963.65公斤,创下了全国水稻百亩方亩产新纪录。第2页共6页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连续多年的粮功区及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