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行为训练指导手册第一篇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高节奏、高风险、高竞争、高压力,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突出强调人格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思维、理解、创造能力等心理品质等认知目标的达成,而且注重学生的情感、兴趣、态度、需要、信念等情感目标的实现,还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挫折承受能力及自我调控能力,性格特征都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从初中步入中职学校,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复杂的社会竞争环境,往往在心理上会产生如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更多的心理困惑或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在中职学校开展心理教育。 通过运用心理学原理、技术和团体动力理论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训练是促进学生全面提升心理素质的主要方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必然要求。心理行为训练是一种通过行为的训练来提高参与者心理素质的训练方式。心理行为训练与其他训练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所有的训练内容都蕴含着心理教育的原理和提高个体各种心理品质、 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标。因此,通过心理行为训练,可以达到优化个体心理品质,进而达到促进个体整体素质提高的目的。一. 心理行为训练的概念心理行为训练是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应用行为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借助行为训练作为媒介手段,对参与者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培养,从而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和个人发展。二. 心理行为训练核心理念( 一) 体验激发情绪: 根据要培养的心理素质设置一定的情境和训练内容,让参与者在特定的情境训练中去感知情绪、行为等心理上的变化。包括:1. 创设体验情境2. 注重自我体验3. 做好情绪引导(二) 行为改变认知:训练过程中,领导者对参与者进行相应认知调适,并在结束时作总结性点评,使行为训练上升到认知改变的层面。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在项目设置上,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二是在组织训练中,要适时进行行为调控。三是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要引领参与者把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三) 习惯积淀品质:通过反复训练、持续强化和巩固训练效果,使参与者养成良好的行为认知模式和应对模式,最终积淀成参与者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包括独立思考、善于沟通、善于协作、克服困难/ 主动行动等。其过程:体验激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