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白平衡设定技巧详解 白平衡”在数码摄影中具有重要意义,白平衡设置得当与否,将影响到照片色彩还原质量。“白平衡”听来新鲜,其原理和滤光镜校色功能差不多。在彩色摄影中,被摄对象的颜色往往会因照射光线颜色的不同而改变,光线是什么颜色,所摄图像就容易偏向某种颜色,“白平衡”就是在拍摄时为矫正偏色而做的设置。 说到“白平衡”,首先要讲“色温”。通俗而言,“色温”就是光线的颜色,光线呈蓝色为“色温高”,光线呈黄色为“色温低”。色温的计量单位为“开尔文”(简称 K),色彩和开尔文的关系起源于黑体金属的辐射光(对金属加热直到它发光),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黑色金属体受热后,一开始发光为暗红色,继续加热变黄色,再加热变为白色,最后变蓝色。如万里无云的澄清蓝天色温约为 25000-27000K,阴天和多云天空光为 6500-7000K,晴天平均直射日光色温约为 5400K,荧光灯的色温约为 4500-6500K,钨丝灯的色温为 2500-3200K,标准烛光的色温为 1800-1930K。日光型胶片平衡色温为晴天日光平均直射光(与澄清蓝天的色温有区别),色温约为 5400K,数码相机的白平衡也是参照胶片平衡色温的标准设计,因此摄影者在胶片摄影时掌握的“色温”知识对数码摄影中的白平衡运用,仍然具有重要帮助。 因为有了光,人类才能分辨物体的颜色形状,因此,“光”是摄影中必不可少的因素。然而当人们使用相机记录身边的彩色影像时,常常发现所拍摄的实际色调与所看到效果像差很大,例如在日光灯下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钨丝灯光下影像会呈现橙红色,而在阴雨天影像又会发蓝,这一切皆可用一句俗语来解释——“灯下不观色”。这句俗语充分揭示了光与色的密切关系,这就是为什么摄影中要引入这个重要的概念——白平衡。 白平衡基础概念——色温 色温就是定量地用开尔文温度(K)来表示色彩。色温是表示光源中光谱成分含量多少的物理量,是衡量光源颜色的国际标准,并不算温度的概念。而是借用一个黑体(全辐射体),从绝对零度(-273 度)开始加温,当温度升高到800 度左右的时,颜色开始由黑变红,随温度升高,颜色发生红 — 橙 — 黄 — 白 — 蓝系列变化。 色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打铁过程中,黑色的铁加热后之间变成红色,在温度进一步升高时融化变成橙黄色,更高的温度甚至变成耀眼的白色。 色温的国际单位为K(Kelvin),色温值则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中午日光色温值为5500K,摄影专用钨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