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能力发展的五个阶段儿童学习能力的形成,大体经历五个发展阶段:1、0—1 岁大肌肉活动能力阶段。婴儿通过爬、翻、滚、抓、旋转、坐等大肌肉的活动,来接触世界、了解世界,开始对外部世界形成稳固的表象。婴儿的心理开始从混乱无序状态向有序状态过度。婴儿的这种爬、翻、滚的活动能力就是他们基本的学习能力,家长要给孩子创造这个“学习能力”培养的机会和条件。有的家长深知这一“运动”的重要性,他们在家里的地面上铺上地毯,再把桌子腿、椅子腿用布包好,以免磕伤孩子,然后让孩子尽情爬玩。而有的家长生怕孩子摔着、碰着,总是把孩子抱在身上,没有爬行经历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出现不能正确掌握握笔姿势,书写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马马虎虎的现象。还会在运动方面表现出技巧很差,经常碰伤自己或摔倒在地;平衡能力、身体协调能力落后,在跳绳、打球方面显得很笨拙;在运动时经常有多余的动作,在精细动作方面落后,不能根据对象物的性质掌握用力的轻重,常将东西弄碎、弄坏,不会系鞋带、解钮扣,用不好筷子等。2、2—4 岁感觉动作学习阶段。(幼儿园)儿童的感觉动作是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儿童智慧发展的基础。当幼儿会坐、会走后,他们开始在动作的基础上形成感觉,并通过动作与感觉的配合形成较为复杂的身体运动。幼儿开始能够接丢物体、拍球、抛接球、坐滑梯、骑小三轮车、跳绳、跳远、跑步、玩积木、折纸、剪贴画、照图形绘画等,这时家长要对孩子进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训练。通过这些活动身体协调能力有了进一步发展,开始凭借触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等来认识事物,同时在感受事物时形成较为简单的判断。这就是感觉动作学习过程。这时家长应带孩子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提高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观察力和想象力。在引导孩子观察时要注意,使他们通过语言,理解所观察事物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名称,自己说出观察的内容,进行语言系统的训练。好的教育是向儿童提供一个环境,让儿童在其中能够自己试验某些事情,并找到自己的答案。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多接触自然、社会,多接触生活,使他们通过对事物的积极活动来获得自己的知识。儿童知识的获得首先是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的动作经过内化而构造起来的,而不是大家所设想的通过教学而获得。儿童的逻辑智力或反省智力的根子,始终是深藏在儿童与周围现实世界的相互作用之中。儿童只有通过自己的玩弄、操作、亲身体验,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