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承转合”解读诗歌古人写诗十分讲究构思,十分注重炼字、炼词,往往一字一词一句关乎全诗主旨、结构,因此这一字一词便成了诗歌构思的线索甚至是关键。命题者抓住这一点以小见大来命题,可以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程度。2002 年高考语文卷诗词鉴赏题目改革就率先考了这种题型,随后每年高考都不同程度地考查了这种题型。我们把这种题型称为“关键型 ”,它以小见大,难易适中,考查全面,将仍被命题者看好。这种题型命题特点:题目中先指出某字、词和句是全诗之关键,要求你谈谈你的理解。有时和评价性题目命题格式一样,要求先判断,再阐明理由。常见的提问方式:①某词语或某一句诗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②有人认为某词语是全文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②谈谈某词语或某一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答题简易思维:1、抓关键词(句)的位置,明确其在结构上的作用:诗歌的开头,诗歌的中间,诗歌的结尾。2、抓关键词(句)对主旨的突出作用:点明主题(开头),强调主题(中间) ,深化主旨(结尾)。要答好这类题型必须把握住诗歌的结构特点。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因此,如果我们在鉴赏这类题型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那么,我们怎样把握住诗歌结构呢?(一)、抓住 " 起" 句。诗文的开头, 历来就有 "凤头 "之说。 大凡经典之作, 无不在如何经营" 凤头 "上煞费苦心, 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 " 之效。 "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点明题旨;一种是迂回入题:或托物起兴,或写景开篇。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示例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萍。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 "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 惊新 "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 起"式更为普遍。示例:玉阶怨谢眺夕殿下珠帘,流荧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为后面抒情作铺垫。总结:诗歌中的"起句 " ,其作用有两点:1、开门见山奠定抒情基调,渐染全篇统领全诗,是全诗的总纲点明题旨,直抒胸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