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重点解释名词5.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 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 简称币制8. 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 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 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 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 否则视为违法9. 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 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 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 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 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统称“格雷欣法则”21. 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 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 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44. 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 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45. 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 主要是汇票 ) 到期前 , 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 , 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 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 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 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 , 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 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 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 . 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 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 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64. 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 . 65. 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 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 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 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 , 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 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 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