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浅析《《灵枢灵枢》》经筋理论经筋理论 《说文 · 筋部》 :“ 筋 , 肉之力也。从力 , 从肉 , 从竹。竹 ,物之多筋者。”首先 , 竹性柔韧 , 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用的材料 , 秦汉时就用它来织布 ,并称这种布为竹布。“竹 , 物之多筋者” , 说明竹是富含纤维的物质 ; 其次肉是指肉体 ,身体。竹、肉、力合起来就是人体能产生力量的纤维组织。今天我们知道人体产生力量靠的是神经冲动和肌肉收缩 , 所以从现代意义看《 , 内经》中所指的筋就是神经和肌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 , 有“筋与脉系”之说 , 经筋理论早在《灵枢 · 经筋》中就有了系统论述。张介宾曰 :“ 愚按十二经脉之外而复经筋者 ,何也?盖经脉营行表里 , 故出入脏腑 , 以次相传 , 经筋联缀百骸 , 故维络周身 , 各有定为。”经筋有别于十二经脉 , 两者各司其职 , 故十二经脉之外复有经筋。经筋亦为经络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经筋的重要性亦不容忽视。十二经筋十二经筋经筋主要对关节屈伸和肌肉运动起作用 , 故其证候主要表现在运动方面 : 如局部或全身肌肉拘急、抽搐、强直以及弛缓、瘫痪等。此外 , 还有如耳痛、耳鸣、视力不足等五官证候及喘息等内脏证候 , 这都是由于经筋所“结”的部位而致一.循行分布特点1.循行分布与十二经脉基本相同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基本与十二经脉的外行部分一致 , 即经脉循行径路周围的筋肉 , 多属本经经筋所辖。但也有循行至经脉未及之处者 , 如足太阳之筋“其支者 , 入腋下 , 上出缺盆” ; 足少阳之筋“上额角 , 交巅上” ; 手少阳之筋“走颈 , 合手太阳 , 其支者 , 当曲颊 , 入系舌本” ; 足太阴之筋“其内者 , 著于脊”等等。因此 , 在某些方面 , 十二经补充和延伸了十二经脉分布循行及功能上的不足。2.循行走向呈向心性手三阳之筋从手走头 , 手三阴之筋从手走胸 , 足三阳之筋从足走面 , 足三阴之筋从足走腹 , 由此可见 , 十二经筋皆起于四肢末端 , 结于关节 , 终于头身 , 呈向心性的循行汇聚。经筋的这种向心性循行模式也决定了其不能象经脉那样“以次相传” ,“ 各有定位”。这与标本根结理论颇为一致 即经气始发于根、本 ( 四肢末端 ) , 弥漫散布于结、标 ( 头面胸腹 )3.结、聚、交、合十二经筋在循行过程中 , 手足三阳经筋与手足三阴经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