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中药材扶贫产业的调研报告xx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重点贫困地区。2001年我县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县版图面积2398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办和两个省管开发区,有578个行政村,其中规划贫困村304个,规划老区村433个,总人口100.3万人。《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XX-20XX年)》提出:到20XX年,要实现和完成初步构建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的工作目标任务。国务院批复的《大别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提出要把大别山片区建设成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示范区、国家重要粮食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承接产业转移重点区、红色旅游胜地和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华中和长江三角洲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到20XX年承接产业转移取得实效,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全面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实现《纲要》提出的建设扶贫产业目标,全面了解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的实施情况,探索扶贫产业发展路径,找准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以便集中扶持,加快发展,县扶贫办、县中药材生产办联合组成调研组,深入我县中药材重点生产基地,通过走访种植大户、加工企业、交易市场,与基层农民、企业及市县领导广泛座谈交流,听取各方面意见,对全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依据发展成效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进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现报告如下:一、我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优势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素有医圣故里、教授名县、王府胜地、养生之都之美称,自然地理独特,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中药材资源丰富,享有“大别山天然药库”美称,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已形成一条龙,有中药材扶贫产业发展的基础和优势。一是具有人文资源的品牌优势。xx县是明代伟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李时珍品牌和《本草纲目》品牌是全国独有品牌;蕲春自古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中药材集散地,医药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载誉九州,明清时期更为繁胜,素有“千门第1页共10页万户悬菖艾,出城十里闻药香”之说。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记载的1892种药物中,蕲春境内能生长的663种并有1万多种方剂。全县现有中药材存量面积达21万亩,种植品种达36个,其中丹参、蕲艾、百合等三个品种成为XX省道地药材gap示范基地,紫苏、百合、薏米、芡实、白扁豆、薏仁米、葛根、桔梗、菊花、山药、栀子、甜叶菊等药食两用品种都陆续得以开发,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二是具有药材种植的自然条件。xx县位于大别山南麓,地形复杂多样,东北高西南低,地势北东高山峻岭、中部丘陵起伏、南部湖泊棋布,海拔高度落差1232米,且蕲春属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年平均无霜期249.1天,降水量1341.7毫米,日照时数2025.8小时,气温16.8度,特别是丘陵约占总面积的50.5%,具有适宜中药材生产(光照、温度、水分、大气等)条件要求,具有建立中药材gap基地的最佳条件。三是具有药材生产的雄厚基础。蕲春境内的中药资源丰富,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1万亩,有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48家,注册资本达4000万元。全县有中药加工企业6家,固定资产达15亿元,其中李时珍医药集团是医药行业生产全国百强和全省十强企业,是XX省唯一中药材产业化龙头企业,李时珍生物科技公司开发的紫苏油、紫苏胶囊等系统产品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本草纲目”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年可转化中药材加工能力达10万吨;有医药流通企业3家,年中医药交易额达10亿元。四是具有专业市场的营销网络。李时珍国际医药港项目是以国家级蕲州李时珍中药材专业市场迁建扩建为核心,以现代医药和健康产品为主题的贸易物流平台,建筑面积143万平方米,设有中药材专业市场、医药和健康产品交易区、医疗器械交易区、仓储物流区、会展区、产品研发综合服务区、药商配套生活居住区和百草药种植园等8个功能区,药材日吞吐量100多吨,日交易额60余万元,为湖北打造中医药产业强省和蕲春实现“药旅联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地支撑。五是具有政策拉动的发展强势。xx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第2页共10页重点联系县,中药材扶贫产业建设项目被明确列入《大别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和《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