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层党组织空转现象的调研报告“要防止出现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的现象。因此,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中却存在着相当严重的“空转”现象。“空转”现象,主要是指基层党组织没有真正发挥应有功能的现象。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基层党组织都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空转”现象。“空转”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不转”,也就是群众说的“不干事”的基层党组织。这类基层党组织具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完备的人员构成,但是这类党组织就象一部放在陈列室被人观赏的老式机器,根本不转动。当然,所谓“不转”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别,有完全不转和部分不转的,有长期不转和暂时不转的等等。这种“不转”的具体表现:(一)组织生活不正常。如年度工作计划流于形式甚至没有,组织生活不定期,或者不按党章和有关规定程序运作,漫无边际。(二)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调查发现,所有的基层党组织都设有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位。但是,担任这些职务的干部大多同时具有行政职务,因而其党内角色意识和表现不明显;少数基层党组织也让一些没有行政职务的党员担任支部的职务,而这些同志却认为担任支部职务没有权力,起不了作用。(三)无所事事,工作被动。有些基层党组织尽管岗位齐全,也定期地过组织生活,但是活动根本就没有开展。有些基层党组织表面上响应上级号召,其实是应付,既不组织党员参与讨论,也不采取具体措施落实。其二是基层党组织“不务正业”的现象,可以称之为“瞎转”,也就是群众说的“不干正事”的基层党组织。调研中发现,有一些基层党组织(指其书记以及委员等),整天忙得不可开交,仔细一分析发现,这类党组织忙乎的绝大多数事情,并不属于其应有的职能。在某些情况下,这类基层党组织完全第1页共6页充当了行政机构的角色,替代了行政机构的功能,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误了自己的事”。这种所谓“不干正事”的基层党组织的空转现象主要表现为:(一)组织生活“仪式化”。即在组织生活方面表现为经常性和规范性,但实际上堕入了一种“仪式化”的过程。(二)务“虚”不务实,工作虎头蛇尾。表现之一是喜欢“创新”,提口号,宣传造势,轰轰烈烈。(三)工作错位,抓小丢大。这种现象比较多地存在于部分行政村和中小学。由于管理体制和组织体制的原因,村支部与村委会之间、学校党支部与学校行政班子之间常常出现事权不清的状况。总而言之,上述两类“空转”的基层党组织实际上都不能很好地成为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起不到战斗堡垒作用。基层党组织的空转现象产生的原因:第一,时代发展要求与传统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党八股、教条主义也随之而来,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把理论名词当成菜篮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久而久之,理论名词的真正涵义也就模糊不清了。说是与时俱进,实际上新名词的瓶子里装的还是旧观念的酒;或者提出来的都是一些现代的、时髦的、令人鼓舞的概念和命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是老一套,与那种概念和命题干系不大。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主要表现为政治领导”,然而对于“政治领导”概念的理解,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级别的党组织却有很大差别。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利益群体的多元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政治行为法制化,这些都需要各级党组织清醒地认识到领导方式必须作与时俱进的转变。第二,社会发展要求与基层党组织职能定位的矛盾。在当代社会,共产党如何以全新的方式扎根社会、介入社会、整合社会,造就执政党稳固的社会基础,是基层党组织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重大使命。社会整合的历史任务对于不同层级的第2页共6页党组织的职能要求是不一样的。基层党组织能否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首先取决于它的职能(功能)定位。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垂直型基层党组织,职能是双重的。随着经济体制转型,行政与党务的分离,权力因素与非权力因素的分离,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由“双重”转向“单一”,即主要是面向党内组织建设,侧重于非权力方面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