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防洪治理的调研报告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通知要求,9月5日、6日,驻和省人大代表在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下就加快滁河防洪治理这一课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深入到滁河流经的石杨镇、善厚镇,现场察看了石杨镇新桥圩北闸至田渡站堤段、裕民圩机站,善厚镇东风闸、小翁机站,听取了镇政府关于滁河防洪治理情况的汇报,并与当地的市县人大代表进行了座谈,通过深入调研,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实际情况,听取了当地群众的呼声,现将调研情况进行整理,形成如下调研报告。一、xx县滁河流域基本概况滁河位于xx县北部,与xx县以滁河为界,与XX省江浦县接壤,与xx县毗邻。xx县滁河流域面积318.55k㎡,耕地15.7万亩,滁河xx县段行政区划属善厚、石杨两镇,人口10.3万人。xx县滁河全长57.9公里,其中滁河xx县段45.9公里,驷马新河口xx县段12.0公里。滁河流域圩区共有大小圩口13个,其中万亩以上圩口有2个(大东圩、善厚九连圩),5000亩以上圩口有4个,其余大部分为1000亩以上圩口,圩区耕地面积7万亩,主要作物组成为一油一稻或一麦一稻。二、滁河防洪治理的必要性调研中发现,xx县滁河流域虽然在2000—2006年得到了初步整治及除险加固,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堤防施工时标准未做足,堤防整体标准较低。目前滁河堤防堤顶高程为15.0—16.0米,面宽3.0—6.0米,内外坡均为1:2—1:3,局部堤段内外坡还低于1:2。因财力、取土区、大堤建筑物等原因,堤防标准仍然不足,在高程上2003年、2005年、2008年的大水滁河沿线有近2/3堤防漫堤,驷马河一线有近1/2的堤防漫堤。在大堤的坡比上,因取土区和民房等建筑物在治理过程只能采取迎水坡一侧加上,整个堤防坡度标准不够,背水坡基本无平台,目前,滁河堤防上险埂要段仍然较多,令人担忧。二是堤上居民点集中,树木杂生,防洪能力差。据统计,第1页共4页滁河干堤上共有1217户,6228间房屋,800个厕所,近15万平方建筑面积。因堤防上建筑物较多,防洪道路不畅,应急时物资难以保障,同时,群众生活区也极易滋生白蚁。三是沿河堤防上的涵闸斗门大都是圬工结构,而且年代久远,经过几十年的运行,存在不少问题,如闸底板断裂、闸身倾斜、漏水等,几乎所有斗门都存在涵闸底层下沉,启闭设备和闸门老化导致启闭困难和渗漏严重,成为险工,是滁河堤防上的防洪隐患,急需进行除险加固。如这次调研中察看的东风闸,系70年代建造,为老式手动启闭,闸板已锈迹斑斑,并已破损,已不能发挥作用,在今年8号台风造成的特大暴雨时,正是由于该闸难以开启,造成善厚镇街道及农田严重内涝。四是沿河排灌站抗排能力差,机械运行困难。大部分机械一直未更新改造,设备老化,机房破旧,降低了排涝标准,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如九连圩电站、小翁电站和裕民圩站,这几座机站都涉及到万亩以上农田的抗排,每年汛期排涝时,由于机械严重老化,动力不足,导致圩内积水不能及时排出,造成农作物严重受灾。其中九连圩电站是1975年建造的,已运行三十多年,现机械老化,已无法维修,无法排涝,几乎每年都有较大损失,九连圩电站受益面积13000亩,正常每年粮食因内涝减产500万斤,如遇大水年损失就更为严重,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当地有句民谣,“险滁河破导流,老天下雨就发愁;九连圩破电站,只要发水就砸蛋”。五是白蚁危害已成为大堤安全渡汛的重大安全隐患。滁河沿线白蚁危害已十分严重,水位达12.5米左右,散浸、渗漏到处可见,险象环生。仅今年汛期在石杨镇大堤上已发现5处渗漏因白蚁所致,汛期高水位下有白蚁存在的大堤段,随时都有可能造成溃堤。正是由于滁河堤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滁河现有水利工程已完全不能适应新时期防洪需要,多数水利工程失去了应有的功效,滁河防洪标准与xx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滁河防洪治理势在必行。三、加快滁河防洪治理的迫切性第2页共4页滁河流域经过多年的治理,防洪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圩区防洪标准只是不足五年一遇,防洪能力仍然偏低。长期以来,洪涝灾害频繁,仅从2003年至2008年这六年间就有四年发生洪涝灾害。每年防汛期间,都要举全县之力,投入大量的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