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1/3小学语文教研文章让我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吧教研资料让我们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吧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陈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对实验稿的一句话,做了少许修改,把实验稿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改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仅增加的对话的一个角色“教科书编者”,但意味深长,起码能让我们思考这么几个问题: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通过哪些途径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与“教科书编者”对些什么话?一、为什么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一)教科书是主体教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为了能让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课改所用的“教材”这个名词术语的内涵与课改前的定义也就不一样了。在课改前, “教材”仅仅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而课改的“教材”内涵不但包括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还包括所有能用在教学上的材料,如教师的教学指导书、视听教材、学生辅助读物等。教师和学生使用的课本则有一个新的名词──教科书。“教科书是在学科课程的范畴之中系统编制的教学用书,集中反映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 完全由国家权力机构控制” ,要通过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组织的评审,认为符合“系统编制”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教育理念”才能使用。根据教科书的定义,我们可以知道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科书编写原则其中一个是“系统性”,其中之一就要能反映该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系,对教学内容进行具体的规定。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在“教材编写建议”中作了规定: “应依据课程标准,全面有序地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并注意体现基础性和阶段性,关注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因此,无论从教材编制的系统性看,还指从专家或行政权力机构审查的权威性上看,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材料,或是教材系列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基础教育水准的重要标志”,也就是说,教科书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中学科学习的水平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如果教科书与教师用书、教辅材料和自己的想法有矛盾、冲突的话,要以教科书为标准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标准性原则。因此,我们要与教科书编者对话。(二)克服仅仅与选文对话而造成教学目标制定的随意性语文教科书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