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VIP免费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1页
1/8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2页
2/8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_第3页
3/8
第一章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感物说] 中国古代有着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这种文学观认为,文学是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人生感受的产物,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是以诗人感物,取类不穷”。到了钟嵘写《诗品》的时候,“感物说”更突出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生境况与社会矛盾对作家感受的影响,钟嵘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诗言志”或“诗缘情”] “诗言志”出于《尚书・尧典》,朱自清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缘情”出自陆机的《文赋》。“言志”说与“缘情”说,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诗歌或文学所表达的是主观思想感情,不同之处在于“言志”说突出的是理性化的思想感情,“缘情”说则突出文学所表达的感性化的情感或情绪。 [模仿说] 模仿说是古代西方(主要是欧洲)具有深远影响的一种文学观,强调文学艺术是模仿现实生活的产物。模仿说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得到了详尽、系统的阐述。亚里士多德提出,模仿是艺术的本质,一切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史诗与戏剧的模仿对象是人的“行动和生活”;不同的艺术在模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上,也有各自的特点。亚里士多德并不排斥想象和虚构在模仿中的作用。模仿说在西方文学理论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直到浪漫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才逐渐衰落。 柏拉图是古希腊另一种模仿说的代表,他认为感官感知的“感觉世界”具有流动不息、变幻不定的特点,是不真实的。只有一般概念所组成的、由理智所领悟的“理式世界”才是永恒不变、绝对存在的客观实体。理式世界是感觉世界的原型或理想,感觉世界则是理式世界的摹本或影子,文艺更是对作为摹本的感觉世界的模仿,所以文艺只能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体隔着三层”。柏拉图的模仿说否认了现实生活是文艺的本原,并以文艺只能模仿事物的影像,否认了文艺存在的合理性。 [原型(archetype)] 文学理论所说的原型是指在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并能激发读者情感反应的叙述构思、形象类型或意象,它们的特点在于源于某种普遍的、原始的基本模式。以弗雷泽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认为,原型模式的形成与神话、传说的仪式有关;...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