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1.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病因、性质、部位和邪正关系,然后概括推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法。2. 同病异治:病同证不同,故治法不同。异病同治:病不同但证相同,则治法相同。3. 精气: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行不息的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4.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它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5. 三宝:即精、气、神。精和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总体现,故精气神被称之为人身三宝。6.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阴阳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转化、自和与平衡等内容。7. 阴阳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互相约束的性质,在相互制约中达到动态平衡。8. 阴阳互藏: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包含有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当中复有阴阳。9. 阴阳消长:是指阴阳在不断地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10.阴阳互根:指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11.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可转化为阴,转化的条件是“极”和“重”。12.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13.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14.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探究宇宙内在运动规律的一种方法论。15.五行相生: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滋生、促进的关系。16.五行相克:指五行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7.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化生、相互制约以维持系统平衡协调的关系18.五行胜复: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与平衡。19.五行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超出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又叫“倍克”。20.五行相侮:指五行中的某一行本身太过,使原来克它的一行不仅不能制约它,反而被它反向克制,又称反侮或“反克”。21.母病及子:指病邪从母脏传及子脏。22.子病及母:指病邪从子脏传及母脏。23.培土生金:即健脾补肺法,通过培补脾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适用于肺脾虚弱证。24.益火补土:即温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