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民间文化 1 、韩信的传说 2 、娃娃井传说 3 、大禹锁镇巫支祁的传说 4 、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 5 、白马湖来历的传说 6 、老子山的传说 7 、水漫泗州城的传说 8 、淮扬菜传说 民间音乐 1 、金湖秧歌 2 、十番锣鼓 3 、南闸民歌 民间美术 1 、传统结艺 2 、车桥剪纸 民间舞蹈 1 、洪泽湖渔鼓 2 、泾口高跷 3 、马灯舞 4 、跳判 戏曲 1 、淮海戏 2 、淮剧 3 、香火戏 4 、京剧(荀派艺术) 曲艺 1 、工鼓锣 2 、淮海琴书 民间手工技艺 1 、码头羊肉的烹饪技艺 2 、文楼汤包烹饪技艺 3 、淮安茶馓制作技艺 4 、高沟酒(今世缘酒)酿造技艺 5 、洪泽湖渔具制作、使用技艺 6 、朱坝活鱼锅贴烹饪技艺 7 、黄集羊肉烹饪技艺 8 、蒋坝酸汤鱼园烹饪技艺 9 、平桥豆腐烹饪技艺 1 0 、淮扬菜烹饪技艺 1 1 、洪泽湖传统木船制造技艺 人生礼仪 1 、洪泽湖渔民婚嫁礼仪 民间信仰 1 、安淮寺庙会 民间知识 1 、吴鞠通与山阳医派 淮海戏 历史沿革及分布情况 淮海戏属拉魂腔系统,是江苏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因以板三弦伴奏,又称“三刮调”。主要流行于江苏北部的淮安、连云港、宿迁和盐城、徐州的部分县区以及鲁南、皖东北一带。 淮海戏起源于沿门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清道光十年(1 8 3 0 )后,艺人自由结社发展成为打地摊演出的小戏。清光绪六年(1 8 8 0 )后,曾与徽剧、京剧等先后搭班合演,吸收了剧目,革新了声腔,丰富了表演。光绪二十六年(1 9 0 0 )后,出现了女艺人,艺术上也有了新的发展。 1 9 4 0 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淮海区抗日民主根据地。先后组织了“艺术救国会”及实验小组,编演了《柴米河畔》、《三星落》等现代戏。1 9 4 7 年成立了“大众淮海剧团”,从此小戏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并定名为“淮海戏”。解放后,流行区域各地专业的淮海戏剧团纷纷成立,并一直紧跟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编演新戏,淮海戏逐步发展为颇具特色的地方性剧种。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淮海戏既演全剧,也演折子戏。传统剧目有《樊梨花点兵》、《皮秀英四告》、《罗鞋记》、《催租》、《骂鸡》等三十二整本、六十四单出。先后编演的现代戏有《大后方》、《小板凳》、《拾稖头》、《春回粮仓》、《十里香》、《生死怨》、《儿女情》、《果园风情》、《小镇有口甜井水》、《草包村长》、《粉祸》、《临时爸爸》、《永恒的彩霞》、《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