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胶州市张应小学王月清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表现性评价案例摘要:表现性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的固定模式,不仅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能够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们语文教师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应用表现性评价的有效对策,以期发挥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词:表现性评价;以生为本;发展性近年来,表现性评价这一创新性的教学评价手法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和实践。然而,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表现性评价时缺乏这一评价方式的科学认识,且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及主体地位,使得表现性评价手法的实际效果有所下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教师应加强理论学习, 从相关著作中获取经验指导,并在教学中加以探索和实践,提高对表现性评价的应用能力。一、表现性评价的内涵及特点表现性评价最早出现于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强调“做”而不仅仅是“知道”,要求评价须兼顾过程和结果。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学者都对这一评价开展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和看法。 其中,我国教育学者徐兆洋在其著作 《学生发展性评价应知应会》 中对表现性评价进行了界定: 表现性评价是指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学习目标掌握情况的评价方式。这一手法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开展评价,具有激励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二、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表现性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表现性评价需要教师在课前设计表现性任务,编写学生反映的评价规则,并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评分工作。这不仅花费教师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财力、空间、时间和设备等教学条件有一定的要求。部分教师减少表现性评价的环节,甚至加大对评价过程的控制。这种做法虽然能提高评价活动的有序性,但是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二)忽视学生的认知能力表现性评价则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而开展,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但在实际教学中, 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充分认识和掌握班上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所设置的表现性评价任务超过小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违背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导致表现性评价难以得到落实,降低了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三)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部分教师为了迎合考试的要求, 在设置表现性评价的任务和评价标准时偏向于标准化, 而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