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9 7 3 年——1 9 7 5 年美国滞胀危机成因分析 刘守旭 一、危机前的美国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直到 2 0 世纪 7 0 年代初期,美国经济经历了所谓的黄金时代。凯恩斯主义管理社会总需求的政策使得政府采购不断增加,加之二战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得到释放,需求的扩大与投资的增长相互促进,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景气周期。 自 1 9 世纪中后期以来,美国经济历经波折,但总体趋势仍是不断向上发展的。2 0 世纪 3 0 年代的大萧条使得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黯然失色,而凯恩斯主义则受到青睐,罗斯福新政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措施的有效性。大萧条也催生了宏观经济学这一学科,转移支付、赤字经济、需求管理等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越来越成为普通大众耳熟能详的经济学术语。然而,2 0 世纪 7 0 年代的滞胀危机给信奉凯恩斯主义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乃至普通大众以沉重打击,美国经济陷入了大萧条以来最危险的境地,“当时‘发达市场经济’的工业生产在短短一年之内骤降一成,国际贸易则跌落 1 3 %。”①单就美国而言,“到了 1 9 7 4 年,通货膨胀达到了 11%,……1975 年,在几个月之内失业率就达到了 9 %,这是自 1 9 3 0 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②通货膨胀与失业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两种经济变动,它们却在 2 0 世纪 7 0 年代的美国同时出现,更有学者认为包含隐蔽失业的调整失业率将达到 2 5 %。③一切事物都不会凭空出现,差别只在于我们是否觉察到其发生前的征兆。同样,探讨滞胀危机的成因,也不能不首先探究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二、滞胀局面的形成 进入 2 0 世纪 7 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加剧,黄金时代一去不返。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也逐渐丧失其世界经济霸权的优势。滞胀一词是美国新古典综合学派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 1 9 7 6 年首次提出的,用以解释经济停滞、失业加剧与通货膨胀率升高并存的经济现象。美国经济首次在危机期间显著出现物价上涨现象是在 1 9 5 7 -1 9 5 8 年,在 1 9 6 9 -1 9 7 0 年的经济危机中,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同时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大。而 1 9 7 3 -1 9 7 5 年的滞胀危机则是最为典型的一次。在尼克松执政初期,美国政府并没有把国内经济政策作为施政的重点领域。“通货膨胀是一个问题,但不是最令人忧虑的问题,也不是一个用牺牲其他目标,尤其是高就业所能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