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峡口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施工控制技术马军山(中铁二十局集团第三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1121 )【摘要】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进口段穿越薄层碳质页岩地层,在隧道区范围内,侧压系数均大于1,隧道区的水平地应力以构造应力为主,同时表明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 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交角较大,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利;地应力量值对碳质页岩而言为极高应力。在隧道施工过程中,通过采取提高支护体系刚度、合理预留变形量,以及采用长锚杆、 短进尺预留核心土和二次衬砌跟近、提高二衬混凝土强度等常规措施控制了围岩变形,保证隧道顺利施工。【关键词】峡口隧道碳质页岩高地应力大变形控制措施1 引言随着我国铁路、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隧道工程已经向长大、深埋方向发展,建设穿越高地应力且地质环境恶劣的软弱围岩区的长大隧道工程不可避免[1] 。例如兰新复线乌鞘岭隧道、 二郎山隧道、 宜万铁路堡镇隧道、兰渝铁路毛羽山隧道等在施工过程中都存在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 在高地应力区修建的地下工程,最大的难题就是软岩大变形的控制问题[2] 。目前, 关于围岩大变形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和清晰的定义,在理论上缺乏系统研究,在工程实践中, 围岩大变形至今未列入设计规范。国内外许多专家对高地应力软岩隧道修建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分别从支护措施、开挖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观点和解决办法。在建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隧道区的水平地应力以构造应力为主,同时表明地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最大水平主应力与隧道轴线交角较大,对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不利;地应力量值碳质页岩而言为极高应力。隧道初期支护后出现严重的大变形情况。本文结合峡口隧道进口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工程实例,研究薄层碳质页岩地层大变形的发展规律和力学机理, 在施工过程中探求合理的治理措施,达到有效控制围岩变以及快速掘进的目标,从而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同时, 进一步深化并丰富软岩隧道大变形研究,为该类隧道工程设计施工控制提供理论研究。2 工程概况在建的峡口隧道位于兴山县峡口镇境内,为路线穿越一近南北走向山岭而建设。隧道采用 分幅式,其左幅 起讫桩号ZK104+214~ ZK110+670, 总长6456.0m ,右幅 起讫桩 号2 YK104+223~ YK110+710,总长 6487.0m。隧道进口小间距18m、出口 26m,单幅隧道净空为( 宽×高 )10.25 ×5m。灯光照明,机械通风,隧道最大埋深约1478m,属深埋特长隧道。隧道进口段通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