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惠中小学控辍保学工作意见一、造成中小学辍学率偏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贫困辍学,又有非贫困辍学。具体而言,一是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造成辍学。XX县区学生因家长下岗,难以找到再就业门路,或因家长体弱多病,失去经济来源;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渠道狭窄,收入低微,或因家长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济养不足,致使这些学生成为贫困生、特困生,被迫辍学。二是出于课程门类多、教学要求偏高、学业负担较重等原因造成学生厌学或失去学习兴趣。三是受传统就业观念和现实利益的影响,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方式不理解,受外面世界的诱惑和经济利益的驱动,把目光从读书移向了打工、挣钱,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四是一些地方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产生松懈情绪,缺乏有效措施搞好“普九”巩固提高工作,致使中小学在校生辍学率有所回升。二、中小学生严重辍学,不熊接受和完成九年义夯教育,进入劳动者行列,过早职业化,这将对我市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兴业战略,实现县域经济突破,加快绿色食品生态城建设,确保进位争先,产生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前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各市直部门、中小学校必须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际行动出发,切实提高“三个认识”、转变“三个意识"、做到“五个结合”,增强抓好“控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赢得社会和家庭的理解与支持,共同努力,齐抓共管。提高“三个认识”:一是认识到学生辍学将会严生新的文盲、科盲,制约金市经济发展的后劲;二是认识到学生辍学将导致教育投入的巨大浪费;三是认识到学生辍学多,社会的闲散人员就多,将会助长社会的不安定因素。转变“三个意识”:一是转变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存在“辍学生难抓”的畏难意识,增强“控辍”工作的紧遗感;二是转变中小学校领导“辍学生难管”的畏难心理,增强“控辍"工作的使命感;三是转变中小学校教师“辍学生难教”的畏难情绪,增强“控辍”工作的责任感。“五个结合”一是将“控辍"工作与小康村建设相结合;二是将“控辍”工作与科技扶贫相结合;第1页共8页三是凌将“控辍”工作与改革农村初级、中等文化技术教育相结合;四是将“控辍”工作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五是将“控辍”工作与乡(镇)领导、校长、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相结合。三、“控辍”工作实行“三级负责,双线包保”责任制。“三级负责”,即市、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协调和调动相关部门狠抓落实,一级对一级负责,把“控辍”工作作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双线包保”,即乡(镇)政府(办事处)干部包衬(社区),村(社区)干部包屯(居民组),屯(居民组)二f部包学生家长;教育局干部包学校,校长(主任)包年级,班主任(专任教师)包学生。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完成一定的“控辍"目标。四、“控辍”工作实行属地目标化管理,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对“控辍”负有主要责任。各乡(镇)长(街道办事处主任)、村委会主任(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是当地“控辍”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控辍”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五、乡(镇)长(办事处主任)要全面领导和协调好当地的“控辍”工作。乡(镇)、办事处要对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及所属相关部门,层层分解责任,落实“控辍”职责,建立覆盖全乡(镇)、办事处的“控辍”工作网络。六、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当地“控辍”工作的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保证当地辍学率每年都有所降低。要从行政、经济、法律方面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全面领导和实施好区域内的“控辍”工作。要支持学校搞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允许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要坚决取缔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各种单项评比和奖励行为。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五条及《XX省义务教育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除因疾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