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部门经济的均衡 两部门经济的总需求:居民消费c、企业投资需求i。 均衡的产出(等于总需求)可表示为: 这里,消费和投资是居民、企业实际想要有的消费和投资,即意愿消费和意愿投资量,不是国民收入构成公式中实际发生的消费和投资。 讨论 1:(1)如果发生了实际产出大于市场实际需要的情况,则二者的差额就成为非意愿存货投资(非计划存货投资)。 这部分存货投资不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但它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投资支出的一部分。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产出 = 计划支出(需求) + 非计划存货投资 讨论 2:(2)均衡的产出是指和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与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即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 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换句话说,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若用 E 表示支出,y 代表收入,则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E= y 。 两部门经济的均衡条件 在均衡条件下,计划支出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投资;同时,生产创造的收入等于计划消费加计划储蓄。 经济均衡的条件是 E = y ,也可以表示为:i = s 注意:均衡条件不同于国民收入核算中发生的实际投资等于实际储蓄。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思路:均衡产出是与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分析均衡产出的决定,就需要分析总需求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决定的。 我们首先分析消费如何决定。因为: (1)消费是总需求中最主要的部分; (2)经济均衡条件是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一旦消费量确定,就容易得到储蓄量。 一、消费函数 影响家庭消费量的因素有哪些? 凯恩斯认为,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家庭(家户)收入。(当然,还有利率、价格水平、收入分配和消费习惯等多种因素。) 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边际消费倾向(MPC,0 MPC ;APS 和 MPS 都随着收入增加而递增, APS < MPS ; (3)APC + APS = 1;MPC + MPS = 1 四、家户消费函数与社会消费函数 社会消费函数是家户消费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