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的材料运用一、引言作为一个蕴含着知识、文化、科学技术等人类智慧结晶的载体,一个供人们交流、学习、不断求知的适合场所,博物馆建筑正在越来越受到国家政府及人民群众的重视。为了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精神层面需求,同时也为了彰显我国日益强大的社会软实力,博物馆建筑在我国发展迅速。除了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家级大型博物馆,地方中小型博物馆也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其个体规模不大,容量有限,但在多样性、地域性、灵活多变性上也表现出了不容小觑的优势。一。选题缘起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类型发展至今,除了容纳、收藏器物,提供展示、交流的场所以外,其本身也肩负起了展示技术、诠释文明的职责矗立在世人面前。无论是轻巧现代的苏州博物馆(图1),还是沉稳传统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图2),再到充满民族风情的西藏博物馆(图3),它们的造型特色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精致美好的建筑物当中,造型材料的成功运用功不可没。在设计中,通过材料的创新和造型结构的变化来实现形式的表达正在越来越多的成为建筑师设计的一个重要手段。纵观历史发展延续,从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再到如今品种繁多的新型材料,纳米时代,材料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一段段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而被记录下来。再横向比较国内外建筑,从国内精巧的木构架传统建筑为主,到西方沉淀的石质宗教式建筑盛行,材料造型的运用也体现出了鲜明的地域性特色。因此为了能够优秀的设计出一个传承文明,富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合理运用造型材料不失为一条事半功倍的途径。这些也可以从近年来国内许多重大的、深具影响力的工程中初见端倪。如中国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鸟巢),还有20XX年在上海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中形形色色各具风格的国家展馆。其实作为物的存在,建筑原本就离不开物质的构成,其空间和造型都得通过材料来组织表现出来。材第1页共5页料自古以来都被视为构筑建筑的重要工具以及手段。尤其在博物馆建筑中,其更是诠释文化内涵,展示地方特色,追求个性情感的有力武器。瑞士建筑师赫尔佐格与德梅隆(herzog&demuron)是成功发掘不同建筑材料特点的大师之一,他们说:“我们需要建筑材料来建造墙体、楼板和整座建筑,所以我们选择任何现有的材料——砖和混凝土、石头和木材、金属和玻璃、语言和想象、颜色和痕迹。这不是玩笑。从我们工作开始时,我们就一直试图延伸与扩大建筑的领域,去理解什么是‘建筑’……不管我们用什么材料来建造建筑,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在建筑和材料之间寻找一个特殊的相遇,材料是在诠释建筑而建筑,同样,我们使建筑显示出建造它的原料,使材料‘可见’。”①因此作者以为,一个优秀的地方博物馆设计,其建筑本身,造型表现和建筑材料本身特性的利用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博物馆自身作为一个“无声的文化传播者”,其独特的情感表达,需要通过材料之间的构成变化来实现。这些效果则具体表现在博物馆外形构造的特点,材料的质地、质感,甚至建筑的场所意义等方面。然而就如同写文章一般——我们必须牢记熟悉大量的词汇,并灵活地运用它们才更够写出一篇脍炙人口的作文——要想通过材料造型来表达一栋建筑,尤其这样一类情感丰富的博物馆建筑,则必须对材料有着较为全面清晰的认识。我们需要在造型材料及地域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材料的质地质感,造型变化在建筑本体、表皮、结构以及建筑空间上的表达,来丰富材料的表现力,同时强调其地域性。发掘传统材料在现代博物馆建筑中的表现潜力,开发新型材料在地方博物馆设计中的有机融合,从而真正使造型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二、从地域性视角看博物馆建筑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在全方位、高速度地与国际接轨。全球化,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可在这种全球化的趋势下,我们的自身意识,自我认知也在悄悄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一方面,自我意识的崛起,强调自我、实现自我,使础,即不损害建筑在其他各个方面与地方的关联性。第2页共5页当符合这些条件时,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