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思考摘要。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出现了新问题与挑战,客观分析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出现的问题及原因,提高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紧迫感,通过创新地方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实现路径,才能进一步建设好地方高校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关键词: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当代高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灵魂和基础。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育人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线工作人员,担负着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因地域和经济的影响,地方高校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生的思政教育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辅导员的师德建设变得更加紧迫,强化高校辅导员师德培养意义重大。此文客观详细地分析了当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现状和教师师德失范的原因,并就加强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进行了路径研究。一、探析新形势下加强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紧迫性1.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现状高校辅导员正是以“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老师”为神圣使命和职责的特殊教师队伍。然而地方高校辅导员专业素养不高,业务能力不强,岗位职责不明确、工作压力大、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等原因导致了辅导员在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育人为本等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其突出表现在价值感缺失,职业道德出现偏离,育人方式存在偏差[1];职业认同感低,职业倦怠严重,职业规划模糊,爱岗敬业心不强;工作热情不高,德育工作不实,“为人师表、以生为本”意识淡薄等等。这使得工作在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很难有效地将做“有理想信念,有良好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作为高尚师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2.导致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原因探究第1页共5页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辅导员的“低引入、松管理、散培养、慢发展”。具体体现在:地方高校在辅导员的选拔、任用和管理上多龙治水,专职辅导员的选聘途径及办法存在弊端[2],单纯要求高学历,不强调专业对口,专业要求各不相同[3],业务理论功底差,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地方高校辅导员的选拔未达到“高进”标准;地方高校辅导员的人员结构配置不能满足基本的师生比要求,工作任务繁重、工作类别杂、将少兵多,岗位的职责模糊,使辅导员成为高校“勤杂工”的角色,使辅导员终日忙于学校日常事务性管理,缺乏对自己所从事德育工作的意义与价值的评价,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意义不大,没有价值,个人成就感[4],僵化不变的评价和管理制度,未能做到对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的“严管”要求;各地方高校辅导员培训实现常态化,多为校内随机性讲座,缺少量体裁衣,参与省级、教育部高级别培训如心理骨干培训、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培训、骨干辅导员培训、职业能力提升专题研修的机会少,不能实现对辅导员培养的“精育”目的;地方高校对辅导员工作考核不科学,职称评聘体系不完善,职业化、专家化发展道路没有拓宽,使辅导员缺失职业发展目标,工作热情不高,未能做到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优出”目标等等原因,均为导致当下地方高校辅导员师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二、新形势下创新地方高校辅导员建设的实现路径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知识多样化、价值观念多元化、工作方式时代化等新的挑战,出现了价值感缺失、职业道德偏离、育人方式有偏差等师德失范问题。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也出现了信仰多元化,凸显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功利思想严重,诚信道德缺失等问题。地方大学生受高校地域、经济、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问题尤为突出。这就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适应时代要求,加强辅导员师德建设,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2页共5页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