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论学习笔记 一、论书法之本质与功能 1、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焉。蔡邕《九势》 ①肇——起始、起源。 ②阴阳——指自然界万事万物中内含的两大对立面。我国古代哲学认为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实阴虚等等,宇宙中无物、无时、无处不包含着这种对立统一。在书法中表现为黑白、刚柔等等。 ③蔡邕(1 3 2 -1 9 2 )字伯喈,陈留人。东汉末年书法家、音乐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最早的书法理论家。 【按】蔡邕的九势是古代书论中最早对书法形势美进行研究的著作、它启发我们:书法形式美。美丽除去其造型特点外,打动人心的根本原因在于“肇于自然”的“阴阳”,即相反相成的黑白对比。书法中的阴阳——黑白的相互对立,牵制,衬托,消长等,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构成了书法艺术美的基础。 蔡邕的“书肇自然”说,又是从哲学的角度,支出客观自然是书法的本源,同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至今仍在中国艺术和美术史上闪耀着光彩。 2 、书者,散也。… … 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 之书也。蔡邕《笔论》 ①散——自己不拘束自己。《荀子*劝学》:“不隆礼,虽察辨,散儒也。”注云:散,谓不自检束。 ②须入其形——必须将人或自然的某种形态化入其中。 【按】蔡邕给书法下了个定义——“散”,即“不自检束”。“不自检束”则可进入抒情状态。书法具有抒情的功能,这是书法作为艺术的先决条件之一。同时,由于书法艺术以来自自然形象却又远离了自然形象的字体造型,抽象线条作为艺术材料,所以:“为书之体,须入其形”,每一个字或笔画似乎都成了有生命的个体,“若左若行”、“若愁若喜”,他们被赋予作者的生命和情感。于是,那些“纵横有象”的线条、图案。变作了一种容纳作书者丰富感情并向欣赏者传递某种情感的艺术形式。 3、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义以见其志,览之即令了然。… …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理解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张怀瓘《书议》 ①杳冥——高远、不易见到的地方。 ②张怀瓘——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玄宗开元至唐肃宗乾元年间。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唐代杰出的书家、书法理论家。所著书法理论颇多,有《书议》、《书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