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文献分类思想研究工业l农业ll综述l2农业资源与环境l3农业经济结构与体制l4农业部门经济l5农业技术l9其他m城乡建设与管理m1勘察与设计m2规划与建设m3园林与绿化m4住房建设与管理m5公用事业m7交通运输m8邮电事业m9其他n商业、服务、旅游业n1综述n2商业政策与经济体制n3商业计划与管理n5服务业n6旅游业n7商业文化p文化p1综述p2新闻、出版p3图书馆p4博物馆、纪念馆p5档案馆p6展览馆第1页共5页p7其他文化设施p8群众文化活动p9科学研究事业q教育q1综述q2学前教育、幼儿教育q3初等教育q4中等教育q5高等教育q6师范教育q7其他各类教育q8古代教育r体育r1事业综述r2竞技体育r3群众体育r4体育设施r9其他s医药卫生s1事业综述s2卫生保健s3计划生育s4医疗卫生机构与制度s9地方医药t文学t1文学事业t2文学评论和研究t3作品集(全集、选集、文集)t4诗歌、韵文(词赋、楹联)t5剧本t6小说t7报告文学t8散文、杂著第2页共5页t9民间文学x艺术x1综述x2绘画、书法、篆刻、雕塑x3摄影x4工艺美术x5建筑艺术x6音乐、舞蹈x7戏剧艺术x8电影、电视艺术z北京地方文献专用工具书附录:一、时代复分表二、地区复分表自然环境以后,从人文地理到政治法律等一级类目属于人文环境,而经济管理到艺术类属于地方事业。类表的一级类目中,只有“地方志”和“综合参考”两类是以文献体裁作为分类依据的。方志本是一种文献形式,一般分类表中把它列在史地类下,但在地方文献范畴内,方志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自然和社会的全貌,是地方文献中最全面的综合性资料,所以把它单独提出列为一类,冠于分类表之首。按照方志学的理论,方志的种类除有以地区划分的总志、通志、府道州县志、乡镇志、边关志、土司志等等,还有以内容划分的专志,可细分为城垣宫殿、坛庙寺观,祠堂陵墓、山水园林、风土物产、人物艺文等子目,以及金融志、体育志、林业志、公路志、气象志、植物志、动物志等近现代新兴的专业志。为提高族性检索的效率,这些专业志可以分入到以下有关各类中去,方志类中只放按地区划分的综合性方志和志料。除新旧方志外,那些不太成熟的综述型志料以及概论地方上各方面情况的文献,也可以分入这一类中。“综合参考”类用以容纳本地地方文献专用的参考工具书,如北京地方文献中的《北京百科全书》、《北京百科辞典》、第3页共5页《北京风物书录》、《北京传统文化便览》、《北京古今名人辞典》、《北京统计年鉴》等等。设置这一类目,除因某些文献中的综合性内容不便于类分以外,主要是考虑到读者和研究人员检索使用上的方便。对于各省,以及与北京近似的大型城市而言,其地方事物与这个分类表中所列出的类目并无本质不同。因而这一分类表,包括它的大部分下级类目,基本上是适用的。而地、县一级的地方事物亦与此大同小异,类似于省市级地方志的篇目表和地县级地方志篇目表之间的区别[4]。地方志号称“地方百科全书”,是一种经过选择、整理和再编辑的地方史料汇集,而地方文献则是它所采用的基本素材,清代学者章学诚曾极力主张各州县设立“志科”,在两次方志纂修之间收集和保管地方文献,以便“异日开局纂修”[5]。“志科”的作用,类似于今日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地方志的篇目与地方文献的类目之间,确实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修订地方文献分类表的时候,编修同一级别的地方志所采用的基本篇目可供参考。地方文献分类确实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尽管每个省份XX县区份都会有某一些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超然特立于世,但就地方事物的整体而言应该是大致相同的。各地尽可以在大体相同的分类思想基础上,针对本地的具体情况,对有关的下级类目进行调整和修订。我们可以设想,在今后的实践和探讨中会逐步形成一套通用型的地方文献分类表,资源共享问题也会得到合理的解决。参考文献:1图书复员问题/建国日报,—1949.10.102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刘毅//广东图书馆学刊·—1986·329页3我国地方文献领域研究综述/王锡贵,张春红//山西图书馆学报,—1994·44《新编省、市志基本篇目》/国家地方志指导委员会(见《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附录》/韩朴·—北京:文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