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干部作风建设基本方略摘要。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作风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围绕这一工作重心,中国共产党着力加强干部群众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妥善处理少数民族党员干部信仰宗教的问题、系统批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进一步激发了各族人民爱国热情,增进了民族团结,转变了干部作风,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为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起航提供了保障,为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探索丰富了内容。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干部;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根据地和XX县区局部执政的党转变为执掌全国政权的党,担负起了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制约,民族地区部分干部在思想和作风上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针对这一紧迫而又棘手难题,中国共产党大胆创新,加强顶层设计,采取多种途径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作风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基于此,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加强民族地区干部作风建设的特色做法,对当下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素质,始终保持干部良好风貌,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一、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现实背景。1.必须高度重视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干部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水平,影响着干部的爱国主义程度。早在土地革命中后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采取的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措施,大大增强了民族地区干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新中国的成立夯实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传统和优势继续延续和发扬。例如,1950年11月24日,政务院批准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就要求,“在一切民族学校内,应发扬共同纲领精神,克服大民族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倾向,第1页共10页培养民族间互相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作风。”[1]作为新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突出强调了干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重要性。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再次强调:“我们无论对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要广泛持久地进行无产阶级的民族政策教育。”[2]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已经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2.民族团结的根基不稳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内外环境,决定了巩固民族团结依然是当时的重中之重。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和支持抗美援朝,民族大团结思想深入人心。尤其是全国人民支援抗美援朝战争,爱国主义热情更是空前高涨。与此同时,民族团结的根基还不牢固,帝国主义及国民党反动残余分子在各民族中挑拨离间,特别是西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更容易受到这种威胁。面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径,在当时而言,发动群众对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进行揭露和惩办是个好办法。不过,从长远来看,这种方式不是长久之计,最根本、管长远的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爱国热情,从而使广大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3.充分发挥干部示范带动作用的需要。能否最大限度激发各民族人民高度的团结热情,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干部的爱国主义热情高涨、爱国主义行为具体,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才能更好地激发。正如李维汉指出:“中国人民今天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它的内容,就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就是保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果实,就是拥护新民主主义,就是拥护进步,反对落后,就是拥护劳动人民,就是拥护中国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以及全世界劳动人民的国际主义联盟,就是争取社会主义的前途。”[3]因此,把爱国主义化为具体的行动,干部的示范带动尤其重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首先是要加强干部的爱国主义教育。(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为切实加强各民族干部群众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共中央加快进行顶层设计。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遂即确定民族教育的第2页共10页中心内容,“目前全国少数民族教育的中心内容,应该是爱国主义教育。”[4]由此,爱国主义教育在全国以各种形式开展起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