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安排选择与安排朱光潜朱光潜•朱光潜(1897年-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人(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深入浅出,内容切实,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与安排,这就等于说,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材料只是生糙的钢铁,选择与安排才显出艺术的锤炼刻画。•一篇文章中每一个意思或字句就是一个兵,你在调用之前,须加一番检阅,不能作战的,须一律淘汰,只留下精锐,让他们各站各的岗位,各发挥各的效能。排定岗位就是摆阵势,在文章上叫做"布局"。在调兵布阵时,步、骑、炮、工、辎〔辎(zī)〕古代的一种车。这里指行军时携带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的运输部队。须有联络照顾,将、校、尉、士、卒须按部就班,全战线的中坚与侧翼,前锋与后备,尤须有条不紊。虽是精锐,如果摆布不周密,纪律不严明,那也就成为乌合之众,打不来胜仗。文章的布局也就是一种阵势,每一段就是一个队伍,摆在最得力的地位才可以发生最大的效用。•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第一步是选择,斯蒂芬生〔斯蒂芬生(1850-1894)〕英国作家。现在一般译作"斯蒂文森"。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剪裁就是选择的消极方面。有选择就必有排弃,有割爱。•选择之外,第二件要事就是安排,就是摆阵势。。•第一是层次清楚。文学像德国学者莱森〔莱森(1729-1781)〕现在一般译作"莱辛"。剧作家、文艺理论家。所说的,因为用在时间上承续的词语为媒介,是沿着一条线绵延下去。如果同时有许多事态线索,我们不能把它们同时摆在一个平面上,如同图画上许多事物平列并存;我们必须把它们在时间上分先后,说完一点,再接着说另一点,如此生发下去。这许多要说的话,谁说在先,谁说在后,须有一个层次。层次清楚,才有上文所说的头尾和中段。文章起头最难,因为起头是选定出发点,以后层出不穷的意思都由这出发点顺次生发出来,如幼芽生发出根干枝叶。文章只有生发,才能成为完整的有机体。•第二是轻重分明。文章不仅要分层次,尤其要分轻重。轻重犹如图画的阴阳光影,一则可以避免单调,起抑扬顿挫之致;二则轻重相形,重者愈显得重,可以产生较强烈的效果。一部戏剧或小说的人物和故事如果不分宾主,群龙无首,必定显得零乱芜杂。一篇说理文如果有五六层意思都平铺并重,它一定平淡无力,不能说服读者。艺术的特征是完整,完与整是相因的,整一〔整一〕统一。才能完美。在许多意思并存时,想产生整一的印象,它们必须轻重分明。文章无论长短,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有一段的主旨。篇章分析:全文依据写作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段)论述选择与安排材料的重要性。第二部分(3-8段)论述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第二层(5-8段)论述安排材料的问题。第三部分(9段)总结全文。第一层(3、4段)论述选择材料的问题。下页返回例证从“变迁了形式,就变迁了内容”的角度,论述了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开篇点旨: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不在搜寻材料,而在有了材料之后,将它们加以选择和安排。“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莎士比亚写过《夏洛克》许多作家接着写同样典型的守财奴(如莫里哀的《哈伯贡》和巴尔扎克的《哥里阿》)。继续说明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英国小说家斯沃夫特的观点“最好的字句在最好的层次”。以战争用兵说明选择与安排的重要。引证类比返回开首点明文章的通病就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目的在于从反面强调选择与安排的重要性。斯蒂芬生说文学是“剪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