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学习1-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骨科大手术)。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一)概念血流淤滞:血液循环流速减慢。(活动受限或瘫痪,静脉机能不全或静脉曲张,旅行,肿瘤、肥胖或妊娠造成的静脉闭塞,房颤,心衰)血管壁损伤:创伤或手术,CVC,瓣膜置换,动脉粥样硬化,化学刺激等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凝血功能改变:麻醉及创伤后组织因子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凝血抑制因子缺陷导致的高凝状态。(二)病理生理1、中央型:血栓发生于髂—股静脉,左侧多于右侧。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患侧髂窝、股三角区疼痛、压痛,浅静脉扩张,下肢肿胀明显,皮温及体温均升高。Homans征阳性:即为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Homans征阳性Neuhofs征阳性: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Neuhofs征阳性(即腓肠肌压迫试验)。(三)临床表现2、混合性:为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表现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苍白(股白肿)和压痛,常有体温升高和脉率加速;若继续发展、肢体极度肿胀而压迫下肢动脉并出现动脉痉挛,导致下肢动脉血供障碍,足背和胫后动脉搏动消失,进而足背和小腿出现水泡、皮肤温度明显降低并呈青紫色(股青肿)(如不及时处理,可发生静脉坏疽。)(三)临床表现1、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诊断急性DVT的灵敏度较高(>99%),>500μg/L(ELISA法)有重要参考价值。可用于急性VTE的筛查、特殊情况下DVT的诊断、疗效评估、VTE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四)辅助检查2、多普勒超声检查灵敏度、准确性均较高,是DVT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对患者的筛查和监测。在超声检查前,按照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可将患有DVT的临床可能性分为高、中、低度(表2)。如连续两次超声检查均为阴性,对于低度可能的患者可以排除诊断,对于高、中度可能的患者,建议行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四)辅助检查3、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4、MRI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满意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无需使用造影剂。5、静脉造影准确性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四)辅助检查急性期治疗原则: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病情缓解后,可进行轻便活动。离床活动时,应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弹力袜。(五)处理原则急性期治疗原则: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抗凝、溶栓、祛聚等治疗,通过激活纤溶酶原达到溶栓的目的。临床上常用的药物主要有链激酶和尿激酶。尿激酶应用较广泛。(五)处理原则急性期治疗原则: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病期不超过48小时者,可做导管取栓术,效果较好;股青肿者则常需手术取栓。(五)处理原则慢性期治疗原则:主要是保守治疗,如穿弹力袜和间歇性腿部充气压迫法。(五)处理原则1、疼痛观察和记录:密切观察病人患肢疼痛部位、程度、动脉搏动、皮温的色泽和感觉,每日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如疼痛长期不能缓解,可能有继发感染,应引起重视。抬高患肢:保持正确、舒适的体位。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和导致其他部位血栓。室温保持在25℃左右,注意患肢保暖。药物措施:有效止痛,必要时使用镇静止痛药物。非药物措施:分散注意力、听音乐、默念数字。给予同情、安慰和鼓励,与病人进行轻松愉快的谈话,转移病人的注意力。休息与活动:急性期病...